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涌 《教书育人》2000,(21):16-17
文学教育的缺席长期以来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遗憾。它使语文教育内涵贫瘠、审美品位下降;人文精神流失,以致近年来人们不断感叹现行的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悲哀”和“学生的桎梏”。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充分吸纳了语文教育界的新观念和新思维,力矫此弊,重还语文教育以鲜明的文学性特色,从而成为教育转型、世纪转换之际文学教育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一,关于文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新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因为文学鉴赏的基本对象是充满高雅情趣、诗化语言和拔俗理念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现在小学的“语文”教育,顾名思义,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合而为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的是课堂教学框架下的文学教育问题,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文学鉴赏教育在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定位,通过对“语文”的反思,我们赞成将文学鉴赏教育划入“美育课程”并主张独立设科,这种主张不仅仅是50年代末《汉语》、《文学》分科的简单复活.第二部分讨论了三种类型文学鉴赏教育的谈法或做法,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框架下,文学教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为指归的训练性的教育活动,而这种教育活动迫切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问题,是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以来始终没有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之一。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许多领域特别是文学界严厉批评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失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文精神失落”。虽然2001年、2003年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多种版本的课标教材都增加了文学教育的分量,但从最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状况看,  相似文献   

7.
张剑 《现代语文》2010,(8):86-87
一、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关系 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语文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问题,规律性的语文知识还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举一反三,但知识“点到即可”,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应是语言(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二者各有独当之任,既不能相互混杂,也不能相互取代。我们长期缺乏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意识,带来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既不是语言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的两不是、两不像课程,以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治”是一种方案,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涵着创作主体丰富的生命体验。文学教育也应该是植根于生命“沃土”的生命教育。然而,传统的文学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和名理分析为主,在强调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遮蔽了文学的生命活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读写实践”,为广大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了提高当代少年儿童写作水平。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语文文学教育网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征文、中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案、语文课件、语文教育随笔大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自“语文”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文学和语文的地位之争,文学大多处在下风。50年代,“文学”专列.取得了与语文平起平坐甚至主体地位,可惜,由于时代的原因,昙花一现,后来语文与政治倒几乎“合二而一”。进入新时期,文学逐渐复苏繁荣,在语文教育中的领地星加速扩张的趋势。此时,文学主导语文,文学替代语文的呼声时起,不过反对的声浪更高。强大的传统观念依然在支配着人们,文学的附庸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语文离文学还很远!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应该和语文教学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通常是被割裂的,出现轻视文学教育、重视语文教学的现象,此种做法既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削弱学生语文能力。假如将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能更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语文教学水平。基于目前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让文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涂国文 《语文新圃》2009,(12):12-14
高擎“文学教育”的大纛 文学被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放逐,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耻辱。文学被放逐的悲哀有目共睹;文学若继续被放逐,教育的耻辱将赓续不绝。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文学教育理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状并不乐观。关于学校文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一份面向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显示,52.1%的教师选择了“一般”,21.9%的教师认为“不容乐观”,两者占比达到了72%。这个数据是当下中学文学教育现实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端。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加强文学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4):F0002-F0004
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极力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文学教育理念已获得语文界的普遍认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还是重语文应试而轻文学教育,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学教育没有科学而明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上)》2009,(13):F0003-F0003
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极力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文学教育理念已获得语文界的普遍认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还是重语文应试而轻文学教育,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学教育没有科学而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的障碍,体会文本蕴涵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吴地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化石”,吴地文学资源是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富矿”,是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借助丰富的吴地文学资源,已经成为苏南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回归的一个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以来,“文学教育”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学以致用”,可以视之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文学教育。白话文运动以后的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的重点渐渐由“技能训练”转换为“文学史教育”。这种教学的优点是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并且普遍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谓“速成”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