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宋四家"里,蔡襄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辈分最长、年龄最大,却排名最后。苏轼论蔡襄书:"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苏轼延续了其  相似文献   

2.
虞世南作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圆润秀美的书法而流芳后世,在书法理论上也成就斐然,其理论代表作《笔髓论》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本文从《笔髓论》着手,分四个方面论述虞世南的书法创作观:心与手的关系,心与意的关系,各体书的创作特质,关于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王常福,1972年生,河南宁陵人。200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书法教研室主任。
  书法论文及作品多发表于《美术观察》、《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刊物。论文《徐渭草书艺术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提示》曾获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书法作品行草书《明人书论》获“庆祝建国50周年爱我中华”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意临居延汉简》获山西省第四届临帖展三等奖、小楷《齐物论》获河南省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佳作奖。另有作品荣获第六、七届全国教师三笔字大赛一等奖、“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河南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嵩阳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书法作品曾入展山西省首届小品展、山西省第七届全省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以及徐渭《玄抄类搞序说》的学术意义,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王常福,1972年生,河南宁陵人。200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书法教研室主任。书法论文及作品多发表于《美术观察》、《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刊物。论文《徐渭草书艺术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提示》曾获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书法作品行草书《明人书论》获"庆祝建国50周年爱我中华"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意临居延汉简》获山西省第四届临帖展三等奖、小楷《齐物论》获河南省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佳作奖。另有作品荣获第六、七届全国教师三笔字大赛一等奖、"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河南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嵩阳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书法作品曾入展山西省首届小品展、山西省第七届全省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等。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观点,但并未详细解释,而且当下书法理论更重视对“形神”“风骨”等形而上范畴的探讨,相对忽视了其书法、书论的物质基础层面,即对“血气”观念的深入阐发。立足于血气论的物质基础,深入开掘其具体内涵:“血”是墨色光泽的核心源泉,“气”是笔墨、结体及笔势运行的动力;由此形成“以骨为体”“以肉为用”的血气表现形态,生成刚健有为、勇敢担当的血气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马国俊先生历时四年撰写的《书法散论》一书,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业界人称该书的出版是马国俊先生为拓展中国书法新的研究思路所做的认真而切实的努力。全书20万字。著者独辟蹊径,站在教育培养新型的书法理论人才高度来统观书法,分别从书法认识论、书法语言论、书法史论、书法美学论、书法教育论、书法研究论等十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书法体系的构成。通过对这些不同面、不同点的深入浅出的疏理和归纳,总结出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中国书法的新途径和新趋势。全书史论…  相似文献   

8.
文艺批评一语,在中国古无定名,“以‘批评’名书或文者,更绝对没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隋书·经籍志》将《文章流别志论》、《文心雕龙》诸书出列于总集之后,《旧唐书》沿用此例。《新唐书》将批评之作归人文史类,《宋史》、《明史》沿川此例。到清代中叶,《四库全书总目》别立诗文评一类,所著录虽不能尽赅文学批评,然名实始符。《四库总目》分诗文评为五类:“建它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山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  相似文献   

9.
“空白”在中国鉴赏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诗还是画,抑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论者皆以虚实论之。认为作品之妙,妙在“虚中见实,实中能虚,”妙在“空白”中。苏武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有语:“予尝论书,以调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其意思是书法之讲究笔断意连,留“空白”。程正揆在《清溪遗稿》的《题卧游图后》中日:“论文学者谓增一分见不如增一分识,识愈高则文愈淡,予谓画亦然,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包重光的《画鉴》中亦云:“合景色于草味之中,味之无尽;增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  相似文献   

10.
五代时王溥所著的《唐会要》一书,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不过王溥在编修《唐会要》过程中,有时因为误读原始文献,也会发生个别失误。如本书卷三十五“书法”条记载了唐太宗任命褚遂良为侍读一事,其原文是:“至(贞观)十年,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日:‘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征云:‘褚遂良下笔道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命侍读”。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四川学者刘成圻在其论书著作《弄翰余渖》中肯定了碑派书家论书中的灼见,同时对其中的过激之论也大加批驳,较为公允地澄清了文字的时代风气、品评书法的标准、书学源流等书法史中许多关键的问题。其论书著作无疑给当时困惑的书学界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书谱》是初唐孙过庭用草书书体、骈文文体写成的一篇阐发书法理论的作品,它集书法理论、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于一身。在这篇不足四千字的作品里,孙过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书法思想和创作经验。细绎《书谱》,会发现《书谱》的书法理论吸取了大量唐前文论的观点,对唐前文论遗产做了合理而有效的借鉴。这既表现出孙过庭过人的理论素养,也体现出书论和文论两种不同理论之间的相关互动。  相似文献   

13.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14.
岳杨光辉 《时代教育》2006,(12):179-179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传人日本、朝鲜等国。它是依附着中国汉字,既要依循它造型的特点去书写,又可通过其艺术构思,调动其艺术手法去创作。作为书法作品,当以神采为主,形质次之。正如《文字论》日:“深识书者,惟又见神采,不见其形”。这就是书法最大的特点,书法也可把它抽象,以点、线的交融去发挥,去表达,融人自己情感,  相似文献   

15.
<正>明人张綖曾在其所著《诗余图谱·凡例》中将词分为两类:一体婉约,乃为词调蕴藉者;一体豪放,乃气象恢宏者。由于柳永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情感细腻婉转,故论者多将其归入婉约一派,提及柳永的第一反应就是婉约词人,而视作品气象恢宏、风格慷慨激昂的苏轼为豪放派之祖,称他“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相似文献   

16.
正下面,我们来谈谈掌握小楷节奏的用笔方法。一、初学小楷当以沉着为本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有时间做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传)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这确是一种心得之言。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楷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他移;  相似文献   

17.
黄定 第二卷第709页《黄定小传》云:黄定“……十年(1183)以直谟阁出知温州。”“直谟阁”应为“直显谟阁”,脱“显”字;“温州”当为“潮州”。关于这段履历各书说法不一。《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及《宋词四考》有关部分说是“知温州”,然《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永福县志》[乾隆]有关部分皆云“知潮州”,《永福县志》(P310-311)还记载说后来其子黄自求嘉泰(1201——1204年)间亦曾知潮州,颇关心教育,“父子并称贤守,祀名宦焉,亦祀乡贤祠。”再参考《夷坚志》第1116页所载:“…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 :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 ,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 ,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 ,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 ,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 ,以及徐渭《玄抄类摘序说》的学术意义 ,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