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段相声。说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士。《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明证。用乘法和加法:五乘六得三十,六乘七得四十二,加起来,正好是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4.
薛吉辰 《新读写》2008,(9):48-48
位于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孔子的弟子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7.
一、上巳节的起源与变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对于曾皙所勾勒出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治国理想赞赏有加。曾皙所描绘的和乐美好图景表现的正是一幅古代上巳节的生动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8.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凸显孔子多重身份中的“教育家”身份,然后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原为史上最早的“课堂实录”。以“欣赏孔子的课堂实录”为学习任务,并创设“为课堂实录拟题”“为课堂实录补白”“为课堂实录点评”三个具有弹性空间的学习活动,渐次了解孔子听四个弟子言志时的“表情”,重点解开曾皙之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背后的意义密码——制礼作乐,最终领悟文本中深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来了!     
还记得“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的那场神奇的“太空授课”么?人类探索科学高峰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歇.这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家就有一个探秘科技的“神人”.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到江浙游玩.在江苏常州淹城春秋文化园的一座孔子学堂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弟子正环绕在孔子身边,聆听老师的教诲.曾皙侃侃而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只见大家或坐、或卧,有的目光灼灼,有的眯眼沉思,有的抚琴低吟,神态各异,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13.
谈起教育,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理想的教育画面。于我而言,提及教育,心头常常浮现的是《论语》里面的一段话。孔子问子路、曾皙等几个学生的志向,子路等人说的都是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有曾皙独辟蹊径,说的是师生其乐融融、共同出游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于暮春时节,师生同赏风景,游泳健身,吟诗抒怀,交流探讨,风和日丽,沉吟流连。真是充满诗意的教育画卷!  相似文献   

14.
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当孔子询问曾点的志向时,曾点在“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之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了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句,课本只注:“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教学参考书译文中写道:“……去沂河里冼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和翻译值得商榷: 首先,从字面来看,“浴”这个字,除了“洗澡”之意外,在古代,还有“浴德。之意。如《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在我看来本不是一篇有难度的课文。虽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蕴藉含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据我以往的经验,只要把文言知识点讲清楚,做到语句翻译流畅,再讲一讲孔子对待三位学生言志的态度就万事OK了。然而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是出现了。正当我沉醉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的大同社会,阐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17.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修养引起孔子的赞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谈安邦定国的大事相比,曾皙只谈春游﹑唱歌跳舞,似乎与政治毫无关系,但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感叹:我就希望和你一样啊!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不重视国家大事?其实这正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他对大同世界理想的向往。孔子在国家的治理问题上不主张严明的法制,也不赞赏空洞的政治,而是倡导以德教化的“德治…  相似文献   

18.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  相似文献   

19.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到了让人神往的春游时光。可时下许多学校习惯于和春游“躲猫猫”:要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弃春游,任由学生徒生向往;  相似文献   

20.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