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学雪锋活动开展27周年。3月6日晚,电视台的《陕西新闻》节目里,头条播出这样一条新闻:“西安万人上街开展学雷锋活动,但一些单位的学雷锋活动渗透着商品意识”。这条消息的播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持赞成意见者认为,角度新颖,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没有把事物本质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报道是一项严谨和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稍有不慎,就会出偏差乃至铸大错。这是笔者从最近江苏省海门市电视台播出的一条《奇怪水杉枝头密,酷似“龙头”令人奇》的电视新闻中得到的警示。  相似文献   

4.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放假前一天,王女士又来到档案馆。工作人员已经对她较为熟悉了,因为去年12月她就为查找自己的招工档案来过一次,那次查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后来还通过异地查档,请广汉市档案馆协助查找,也没有找到。没有招工档案,她就没办法  相似文献   

7.
“可视”与“可听”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电视新闻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如何办好电视新闻,充分发挥电视的宣传舆论作用,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突出课题。对如何办好电视新闻,各地报刊都有一些议论。因为没有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还不为广大读者和电视观众所注意。就笔者所见,比  相似文献   

8.
余凡 《传媒》2002,(5):48-49
2002年春节期间,北京地区的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出现大幅度反弹。有关“禁放”的法律规定是否还要执行?这是节后首都各媒体都十分关注的题材。元霄节前,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晚间6:40播出的《北京新闻》先后报道了两条新闻,均为采访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曾对早期的电影新闻片给予这样的评论,说电影新闻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列宁的这一论点精辟地提出了电影新闻片所具有的“政论”的新闻属性和“形象”的艺术属性。今天我们运用这一论点来看待和研究电影新闻片的后继者——电视新闻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一、电视新闻两种属性的客观存在 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是后起之秀。它以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及其画龙点睛的旁白、解说等综合性表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传媒中社会影响力最广、受众最多的佼佼者。 电视新闻之所以后来居上,除了依靠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其综合性表现元素,通过展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来感染受众。电视新闻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实在的、可视可感的形象,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消息内容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有着共同之处,即是靠“形象”说话的,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电视新闻的产生、形成及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艺术作品创作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思维。 不论是专题类、评论类的新闻还是简短的消息类的新  相似文献   

10.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是个大花园。尤其是四月的科伦坡,更是百花竞放,繁花似锦。家家户户的门沿、房前、屋后,到处鲜花烂漫。养花、赏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年还在科伦坡举行花展,交流种花经验。前年,我计划拍摄一组兰花的照片。兰花是斯里兰卡的国花。当地人视它为高雅、纯洁的象征,只对最珍黄的朋友,才以兰花花束和花环相赠。在斯里兰卡,虽然兰花随处可见,但我觉得最好还是在花展上  相似文献   

11.
1月30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时报道了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消息。两报的消息,写得大不一样:前者一开头就突出了“目前的关键是如何提高电视剧的质量”问题,并紧紧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报道。整个消息,中心突出,给人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后者内容庞杂,虽然也冠以《努力提高电视剧质量》的标题,但是有关提高质量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语中,一般含有几个方面的要素。但应把什么放在最显著、最突出的位置呢?这里就有个着眼点的问题,即多从读者的需要考虑,把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事实放在头一句。这样的导语,往往先声夺人,主次分明,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比较两条导语的写法。一家报纸上的导语是: 农民马洪龙,因发明“上点火蜂窝煤”及新式炉具等项新技术,最近被沈阳市东陵区科委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3.
十一月十二日,文汇报和工人日报分别在四版上,刊登了新华社一条电讯,报道鞍钢中型轧钢厂工程师高振文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文汇报的标题是: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警句点明要旨,使全篇生色。作为以声画结合见长的电视新闻,如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点好“同期声”和“画面”这两只眼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声屏世界》2001,(1):21-22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声画高度溶合的典型场景。在1998年抗御特大洪灾、以及在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出现了许多采制得当的典型场景,引得许多人边看边流泪、边流泪边看。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样一条消息:在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之后的第二天,处理善后事务的我国代表团来到了被炸现场。这条报道代表团在被炸现场的新闻,向人们展示的是坍塌的楼房、被导弹击穿的楼板,在一片残砖碎瓦里,朱颖烈士的父亲——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把抓起带着女婿、女儿血迹的棉被泣不成声……那一瞬间每个人,都会被深深地打动。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2001年是中国电视的“合并年”,合并使得南京地区的电视台由原来的六家锐减到了两家——江苏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合并也使得两家电视台对于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合理调控进一步加强,竞争的无序性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由群雄逐鹿变成两分天下,竞争的参与者减少了,但是一对一的较量却使得竞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先后在河南省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发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许多观众给编辑部来信来电话,称道这则新闻“别开生面,发人警醒”,“是反对官僚主义的直观教材”,“向会议迷们击一猛掌”。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看到这条批评新闻后,深受触动,在市委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开封市委决定把这次批评作为转变会风、作风的突破口,对全市干部进行一次严肃认真的纪律作风教育,并作出了整顿会风的四条决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