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采访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过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不仅记者在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同时也在挑选记者,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根据记者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提问题的质  相似文献   

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李威 《新闻传播》2009,(6):100-100,10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也有一些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虽然提了不少问题,对方仍弄不清你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 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  相似文献   

5.
赵金君 《视听界》2004,(5):66-66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记者穿着沙滩裤采访外事活动,撑把太阳伞采访烈日下操练的士兵,西装革履采访田头农民,穿着连衣裙采访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等等,衣着打扮既与采访的现场不相协调,也使被采访的对象感到别扭。人的仪表实际上也是双方交往的一种语言,记者的得体仪表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采访气氛,拉近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打开采访通道,使采访对象迅速进入采访情境,便于记者从宏观到微观主动地控制采访全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记者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和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性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事实,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倾诉困惑、反映情况和宣扬主张。 不可否认,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感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作过一次采访对象意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中,记者提问是采访的基本功,很多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提的问题反复斟酌、推敲,颇费心机,但采访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记者采访不应仅仅局限于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要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也可以找到“曲径通幽”的辅助手段,那就是采访中记者的反馈效应。这里,“反馈”也可以理解为交流。时下,有些记者采访多用“审问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当然,在一种特定的调查现场采访,这种方式是需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主动与采访对象交流所致。为了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不仅要学会…  相似文献   

8.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1.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12.
鲁慧 《新闻世界》2011,(4):72-73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笔者对创造性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记者职业发展中的主要技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采访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说话的艺术。记者采访的过程是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的体现。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要灵活运用一些采访技巧进行交谈,采访技能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记者的采访更加轻松。只有熟练地掌握采访技巧,才可以在采访中准确抓住需要的信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记者采访中的交流沟通策略进行分析,完善记者在采访中对技巧的运用,保证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7.
近来,笔者在基层采访一线常常听到一些年轻记者反映,现在采访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不少非常欢迎记者的单位,现在也常常拒绝采访。一件稍有些新闻价值的事情,往往有多家媒介记者同去采访,竞争十分激烈。在这  相似文献   

18.
浅论记者的逻辑思维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是记者逻辑思维的产物。因此,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便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记者的采访技能,也有利于规范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9.
刘斌 《新闻知识》2007,(8):86-87
任何采访都离不开场所。一般而言,选择什么地方作为采访场所,大多由记者占据主动,当然也有很多情况下,记者也要遵从  相似文献   

20.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