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商业化竞争激烈以及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和虚构的叙事特点构建了电视文化奇观。本文透过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奇观、视听奇观、人物奇观分析了其文化奇观的建构过程,并且对这种文化奇观作出了文化阐释,其虚构性、娱乐性、虚假性、低俗性、颠覆性的特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婚恋约会型真人秀节目为例,对电视文化奇观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娱乐性、消费性、审美性是当前电视文化奇观的另类表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视觉化,媒介呈现方式由"景观化"向"奇观化"转变,本文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论的基础上,以当代电视文化奇观——《我爱记歌词》为个案,论述电视媒介对于奇观的塑造,继而分析其媒介背后的动力根源,最终试图对电视奇观乃至媒介奇观进行辩证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至今,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断蓬勃发展。随着电视商业化竞争愈加激烈,越来越多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采用奇观化的呈现来博取观众眼球。本文以当前热播的《顶级厨师》、《百变大咖秀》等真人秀节目为例,通过分析真人秀节目奇观化具体的目的与表现,探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也为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种以错觉构建为核心的新型奇观电视文艺风格逐渐形成。文章对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创特点,并着重从拟态环境构建、虚拟演员参演、画面表现技巧和全维感表达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相似文献   

6.
李立 《新闻界》2015,(3):24-30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受到盖·德堡"奇观"概念和"奇观社会"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但在借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凯尔纳通过理论转化为他的媒体奇观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其理论转化具体表现在理论层次上由宏观理论向中层理论转化、在理论焦点上由形式理论向实质理论转化、在研究取向上由批判研究向诠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7.
周南 《新闻传播》2013,(8):136-137
《中国好声音》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并引发关于节目的广泛讨论,尤其微博围观将其迅速打造为媒介奇观。基于此,从精确定位、口碑传播等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好声音》走红原因,进而以新媒介的传播力为切入点进行媒介奇观学的思考,对台上"梦想奇观"和台下"文化奇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8.
桂涛 《新闻前哨》2020,(3):69-71
"吃播"顾名思义即直播吃饭,早在2013年于日韩两国兴起。随着我国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借助哔哩哔哩、美拍及快手等平台,以"吃饭"为主要内容,用博人眼球等方式,呈现奇观化效果的"吃播"视频。本文从"媒体奇观"的理论视角,探析"吃播"短视频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性,透视其表象背后文化、社会心理和商业性多种因素的纠葛。  相似文献   

9.
张帆 《今传媒》2011,(5):75-7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针对"电视文化"中呈现出的将"公域私化"这一文化奇观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隐藏在该奇观背后的本质是公共领域的消失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同时反思这一电视文化奇观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10.
洪亚星 《新闻世界》2014,(10):125-126
近年来,社会上的奇观消费越来越盛行。本文以郭美美赌球被捕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产制、"娱乐经济"的催生、网民群体性特征的助推是导致奇观消费火热的原因。同时,奇观消费一方面蕴含商机,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遮蔽真相,形成"单面人",因此,广大受众应该理性地进行奇观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