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身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轻骑兵”,真实地“报告”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语言和典型意义。 一、典型环境 文章对包身工制度的揭露,展示在一个特写的典型环境中。课文前面三部分中第一层次分别描写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三个生活场景,包身工的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包身工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繁重劳动的情景。这三个生活场景如同一组电影镜头,再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生活画面。“七尺阔、二十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十…  相似文献   

2.
复杂的记叙文中的叙事文章,因事件的变化曲折、时空的转移变换而给写作带来许多困难。要想把情况复杂、头绪繁多的事件记叙清楚,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一、必须做好材料的剪裁收集材料必须力求大量,选择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而对材料的剪裁则必须根据中心的需要,或掐头去尾,或剪枝删叶,去冗杂,取精要。夏衍同志在写《包身工》前曾深入到包身工生活、工作的工房、车间中,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但他最后只写了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情况,其它的许多日子的情况全被剪除了。记叙一天的活动,也没有面面俱到,只写了“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场景。众多  相似文献   

3.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4.
包身工     
角度之一: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女工在一个男子的大声呼喊、秽语恶骂中起身了,一片忙乱、恐惧,稍慢者就遭踢几脚。“四点半之后”,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在小屋子里,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饮食不如猪狗。“五点钟”,包身工被带工老板像赶鸡鸭一样赶进厂房做工。她们受到音响、尘埃和湿气的三大威胁……写出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教学方法与过程:导读与讲析结合。1、让学生通读全文,并随手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概略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5.
一、直判式 即授完内容,直接停止。如《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了解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为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悉课文,以便深入理解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二、余味式 即古典小说的“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法。”  相似文献   

6.
精讲:《包身工》是一篇六千三百多字的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达的方法也多样。教学时应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讲得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1、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情景这根线索,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认识包身工制度血淋淋的罪恶。2、抓住文章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典型的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作者在冷静沉着的叙述中交织着热烈的抒情.由于充分展示了新闻的纪  相似文献   

7.
江晓玉 《文教资料》2007,(4):170-171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辨别真善美的目的。”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  相似文献   

8.
潘海霞 《读写月报》2022,(13):24-26
<正>学者丁晓原指出,探寻报告文学“对于读者召唤性魅力的生成”是“极具当下针对性的务实的重要课题”。[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名篇,发表于1936年,距今已八十多年,其中记录的生活离今天的学子已相当遥远,但它仍能深深触动当代高中生的心灵,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痛、同情和愤恨。这固然与文中还原的是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本文将从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包身工》对读者产生“召唤性魅力”的生成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一、做生活的有心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  相似文献   

10.
胡文生 《学语文》2002,(3):51-5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弄清学生不能理解课文的原因。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读者)与课本范文(读物)之间不能相互作用,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不具备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图式。如《包身工》的理解阅读,学生生活的时代与包身工生活的时代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反差太大,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二是学生虽然具备了适当的阅读图式,但课文所提供的线索不能充分激发这个图式活动起来,也会导致阅读失败。三是  相似文献   

11.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13.
<正>早晨,天刚亮我就起身,用好早餐,跟爸爸妈妈说声"再见"。我一路走一路唱,来到学校集合。然后,我和同学们将一起到野生动物园春游。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紧扣文本,学会分析探究报告文学类作品之主题,了解包身工一天生活状况,激发学生对包身工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我教《包身工》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模式,首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福临路的带工老板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从芦柴棒一样的包身工身上得到的收入约多少钱 ?2.日本纱厂每年从每个包身工身上至少榨取多少钱 ?3.通过计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这些数字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改变了以往沉默懒动的习惯,个个兴趣盎然,不停地翻书找条件、计算、讨论,整个课堂沉浸在紧张而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被充分唤起和开掘出来。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16.
韩学龙 《现代语文》2006,(10):52-53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相似文献   

17.
一《包身工》真实地记叙了形成于本世纪初,发展于“一·二八”战争以后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伴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经济掠夺的罪行。老作家夏衍以翔实而典型的材料,以独具匠心的构思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提供了一份富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精神食粮。我拟订了一个三课时的小段教学计划,前两课时按正常教学顺序导读《包身工》。只是同时布置一项课外阅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部分)(以下简称《状况》)。要求结合课文阅读并思考:课文记叙的事例,说  相似文献   

18.
康老师是学政法的,改行教中学语文已有三十多年了。几十年来,他系统地学习了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知识,对古典文学和古文字学花了更大的功夫,有较深的造诣。他还精通英语,早在解放前,就发表过文学翻译作品。丰富的学识使康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讲究课堂设计,不拘成法。康老师十分注意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一篇课文,从突破点的选择,到纵深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讲解内容,到学生的练习活动,他都苦心思索,以求最佳方案。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苦难生活有三个场面的记叙描写,分析批判包身工制度有三段议论,它们是交错排列的。讲课时,康老师择出三个场面让学生认真读,  相似文献   

19.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身,用好早餐,跟爸爸妈妈说声“再见”。 我一路走一路唱,来到学校集合。然后,我和同学们将一起到野生动物园春游。  相似文献   

20.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