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九歌》的“民间祭歌”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东皇太一”神的至上性特点,《九歌》创作的神话及经学依据,考辨《九歌》的性质为宫廷祭歌;通过破译诗句中的情感暗码,进一步推论《九歌》的创作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3.
关于《九歌》之名,来源甚古,传世的就有“中原九歌”、“神话《九歌》”、“民间《九歌》”和“楚辞《九歌》”。本通过对有关献资料的分析,试图探寻出楚辞《九歌》名称的来源,理清它对前代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九歌》是一组带有民歌风味的抒情诗篇,是屈原对现实痛苦思考的结晶.作为一组抒情诗,它究竟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如何抒发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本文将对此作一些这初步探讨.一、《九歌》之情旨把握《九歌》的情旨,是我们理解《九歌》抒情艺术的关键.欲知此.必须首先明白《九歌》创作的主旨是什么.关于《九歌》创作的主旨,概括诸家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讽谏寄托说.  相似文献   

5.
屈原所作《九歌》,传本《楚辞》分为十一章(首),篇名与章数不合。这个问题自宋以来,即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解说。这些解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意见是存而勿论,如朱熹说:“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楚辞辩证》上)由于不可晓而阙疑,态度是慎重的;但他说非义之所急,就不对了。因为这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问题。辩明《九歌》的章数,解决篇名与章数不合的矛盾,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九歌》的性质与内容,了解《九歌》这种体裁——姑且称之为“九”体吧——的体制及其渊源,以及屈原所作《九歌》对后  相似文献   

6.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风格别致的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诗篇。《九歌》在意象群体的塑造上极为成功,而且结构严密、精美,语言上也极富于艺术魅力。《九歌》堪与《离骚》媲美,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屈原。  相似文献   

8.
在《<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中,我们已经对《九歌》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章我们将对《九歌》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探讨.《九歌》既然与“傩巫”文化有联系,它当遵守傩巫的一些规则和逻辑。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九歌》与傩巫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由屈原根据楚民间祀神的《九歌》加工改写的一组乐歌(其用途依然是民间祭祀),它其中已包括一定的戏剧要素──情节、表演、代言体。可结合《九歌》的具体内容,将《九歌》中的戏剧因素归结为简单的情节、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准代言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从“天穆之野”看夏启《九歌》在沅湘之间的流传。《山海经》、《华阳国志》、《竹书纪年》有关记载证明:“天穆之野”正是夏启祖先的发祥之地。夏启《九歌》是为娱乐祖宗、鬼神而创制的歌乐。屈原所“窜伏”的沅湘之间,正属于传说中的“天穆之野”。从在这个地区流传着同是祭神之乐《九歌》的历史巧合,可以推测屈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12.
《九歌》的艺术特色刘复初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这个组诗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精心加工创造,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特别是《九歌》吸收了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浪漫主...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歌舞剧《九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屈原《楚辞·九歌》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特定环境以及后代的流传情况,又从文学角度,即从《九歌》本身提供的东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九歌》的体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九歌》的结构.我国现当代的楚辞研究家们大都有所论述,闻一多、徐嘉瑞、孙常叙、萧兵等先生且著专文考参证。诸家的论证主要都是就《九歌》的篇目次序和各篇性质作用而言。笔者认为还有必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探讨《九歌》的结构特征和成就,因为《九歌》是我国古代组诗艺术的难以企及的典范,充分认识和评价《九歌》的结构艺术.将有助于全面认识《九歌》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而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另外,通过分析其结构艺术,也有助于解决关于《九歌》的某些争论已久的问题。一、宏伟辉煌的整体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九歌》,是楚国沅湘之间流传远古的民间娱神乐歌。帝舜时代舞《九韶》时,就已用《九歌》来伴奏,足见《九歌》乐章的远古。 茅盾《神话研究》说:“神话既创造后,就依附着原始信仰的宗教仪式而保存下来,且时时有自然的修改和增饰。”的确如此,《湘夫人》附丽的是帝舜与二妃的神话,但祭歌描绘的“湘君”与“湘夫  相似文献   

16.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艺术珍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组悲歌,具有明显的悲剧色彩。本文试从悲剧形态、悲剧美感、悲剧根源等方面来对《九歌》作一探讨。 一、《九歌》的悲剧形态 为什么说《九歌》是一组悲剧?这还得从悲剧的定义说起,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必须以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的严重苦难为结局,它既是社会斗争的产物,又  相似文献   

17.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所作。它是一组祭祀天地神鬼的乐歌,根据流传民间的祀神乐歌改作,又通过巫人之口所唱,是古代楚国浓厚的信巫成风的反映。因此说,《九歌》即巫歌。  相似文献   

19.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是一组祭祀的乐歌,计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礼魂》等十一篇诗。为什么名为《九歌》,而实有诗十一篇呢?从王逸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礼魂》第一句诗时说:“言祠祀九神”,好像是说名为《九歌》,是因为祭祀的是九种神祇。但在《九辩序》中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