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本文由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引出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影响的两种相反的观点,同化论与分化论。在简单评析同化论、分化论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的同质异形论做了述评。同质异形论认为,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在全球层面变得严格同形,也没有在地方一机构层面变得高度不同和多态,而是形成普遍的制度原型即创新模式的地方变体。这启示我们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在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由传统到创新的组织转型。  相似文献   

2.
科教融合既是西方科学体制化的高级阶段和当代形态,也是西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共同选择.西方大学现代化不是一个统一连贯的发展模式,而是同质异形的现代化.同质异形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同质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中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第二,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地方性的制度创新具有全球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是大学的一项制度改革。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在分析、解释组织变革现象时引入了"合法性"逻辑。如何让外界认同与接受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制度的合法化过程。从萌芽时期改革精英的设想与政府官员的积极行动,到局部探索时期市场经济的压力与国家政策与法律的激励,最后到全面扩散时期多重力量的综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特区的合法化过程是一个最初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到如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的渐进式革新过程。  相似文献   

4.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方式相结合。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线性思维方式,而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种渐进主义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实现二者相结合面临着组织逻辑的冲突、变革能力的缺失和制度供给的不足等方面难题。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需要通过教育治理实现组织逻辑的重组,通过组织学习提高组织变革的能力,通过...  相似文献   

5.
从组织方式看,大学教师发展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融合"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指令性强,其基础是大学管理层的职能分化;"自下而上"模式自发性强,其基础是教师视角的发展动力。长期以来,这两条路径并行不悖。而"上下融合"模式弥补了双轨制下重复作业的缺陷。对三种模式的流程、特点及案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大学教师发展正从"自上而下"为主向后两种模式转变,且将更凸显服务功能、合作导向和民主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变化,以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之根源:有效治理机制的缺失、传统的大学理念的丢失和社会结构分化进程的滞后。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建构相结合是塑造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制度创新是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选择,形、构、质是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学校一体化的实现必然是形、构、质三者统一的一体化。城乡学校一体化可分为五种模式,即异形异构异质模式、同形异构异质模式、同形同构异质模式、同形同构同质模式、特色优质模式。北京城乡学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城乡学校从异形异构异质走向同形同构同质的过程。如何利用"别人的"生成"自己的",应该是所有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学校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缺乏先进制度理论的原因,一是大学制度与政治制度同质、同构,因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迟滞的情况下,大学制度理论研究必然存在禁区或盲区,使研究者不敢触及一些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阻碍了大学制度理论的进步。二是我国社会从整体上没有完成从"权本位"向"人本位"的思想转化,因而社会的广泛性思想基础还是趋权和趋利,使建立在趋权、趋利基础上的诠释性、权宜性"研究成果"大行其道,阻碍了先进的大学制度理论的产生。三是在现实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真的"研究成果难以发表和传播,使真知灼见缺乏产生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先进的大学制度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创业型大学作为大学组织变革的一种趋势,内含着创业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也将成为大学组织向创业型组织变革的重要契机。创业型大学建设与创业教育都是大学为应对环境变化而做出的积极反应。知识经济的来临对大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大学多元的需求需要高校在组织变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而财政和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开启这场变革的直接动力。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推进创业教育,组建领导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教育的领导核心,变革学校的组织机构,建立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机构,激发学术研究的活力,营造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文化,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代的大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有着不同的发展范式。现代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创新创业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目标。伴随以要素和投资规模为驱动的经济-技术范式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技术范式的转移,高等教育将面临创新创业失灵的挑战,大学的发展范式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变迁。在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引领变革大学发展范式以应对创新创业挑战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基于知识的社会里,大学是创新的引擎和创业的孵化器,唯有以创新创业为发展范式的大学,才能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大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全球化会导致各个国家做出同样的反应,从而使各国大学组织趋于相似。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依然呈现出地域差异,民族国家的制度环境在塑造大学组织形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亚洲三所精英理工大学的变革既体现了普适大学模式在全球扩散中导致的制度同构,又体现了大学的新思想、新原则、新实践与地方经验的结合导致的制度转化。大学变革很少是从废除旧制度开始,常常是把旧制度与新理念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区别于过去的实践又与过去的实践强烈相似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52年~1967年和1976年~1994年两个时期美国高等院校变化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高等院校升格所形成的趋同给高等教育多样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分化和趋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相伴生的现象,本文从新制度理论和资源依附理论,并结合政府和市场两个因素来解释美国高等院校升格行为。  相似文献   

13.
For the most part, the organisational form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adopt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grounded in the traditional corporate models of organisation that take a rational approach to organis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Underlying this account is an assumption of organisational autonomy and the capacity of designated leaders to direct such change processes. However, a case is now being made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alternative organisational theories or models that offer a different perception on the sources and patterns of organisation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se theories perceive organisations more as emergent entities in which change is continuous, often unpredictable and arising mainly from local interactions. The paper surveys the implications that acceptance of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might have for strategising and change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accommodation of these alterative paradigms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may itself be an emerg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从“重点”转向“一流”标志着由政府选择性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校竞争性一流学科建设的范式转变。学科建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激进式制度变革、渐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性制度变革三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学科建设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科建设价值取向的深层结构影响;由于传统的制度惯性和组织行为惯习,学科建设制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学科建设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多元主体博弈、政策学习机制以及外部示范效应。实践中,我国学科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多元主体关系,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科评估制度,以推动形成一流学科建设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APOS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建构数学概念时要经历操作、过程、对象和图式阶段.职前教师在数列极限概念的建构中基本达到了前3个阶段,图式阶段仍需大幅度提高.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职前教育应加强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加强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市场化现象,发现了市场化的源头为招收走读自费生,并且在具体分析市场化过程当中,发现其动力来自于高校内部的一些精英的意识和努力——他们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机构自身的利益,而且为其合法化做出努力。而这一合法化过程以“扩大高校自主权”概念的提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学习的情境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境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的实质、内容、方式以及教育应用等诸多方面 ,情境理论都呈现出与认知理论有所不同的新范式。情境理论对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based pay system (PPS) in Kore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Using three isomorphism concepts of coercive, mimetic, and normative, and further framing the PPS within the overar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governmentality, neoliberalism, myth, and policy convergenc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PPS, the reason the Korean government pursued the PPS form used in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its introduction in Kore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of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whil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PS in Korean national universities seeme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 change in Korean society, it was in fact an exemplar of isomorphism from the US model of public and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is isomorphic activity functioned simultaneously as a norm, social order, and myth with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while faculty displayed an anti-isomorphic tendency against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of PPS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original research into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provides an in-depth qualitative study of how the private university in China has responded in practice to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ree dimensions: the roles of the university council, the president, and the university constitution. The study adopted tw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31 separat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1 informants as well as extensive documentary analysis. Findings revealed that while external policies provide an impetus for change for each university, how key actors in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understand these polici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how the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This can result in change that can be viewed as either symbolic alteration or as operational change.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ro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y way of a case study on private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also a referential perspective on the governanc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for policy makers, senior managers, and academics.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相关研究者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应呼应国家重大政策、服务时代与社会变革需求、关注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对公平和质量的持续求索,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及精准扶贫,并从宏观探讨逐渐转向对关键政策点的研究,重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在研究范式上,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批判性分析范式、从理论思辨到实证研究的转向,实现了多元研究范式的并存和互补,研究视野随之逐渐开阔,并积极引入了跨学科视角。学前教育管理与办园体制、财政投入与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资源扩大与均衡配置、弱势群体扶助、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政策规范、质量保障及立法等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