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题文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4年10月以前,大河报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与记者沟通相对方便顺畅,编辑的主动性较强,在省会部、热线部“同题文章”相对少些,但省内部因各驻站记者没有跑线记者的约束、远离编辑部缺乏沟通等诸多因素,日常报道中的“同题文章”就不能避免了。2004年10月,大河报正式实行采编分离运行机制,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相对独立、平行,这样可以打通版面,克服画地为牢的弊端,使得质量高的好稿件得以充分展示。采编分离的好处自然是…  相似文献   

2.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者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3.
刘锐 《新闻三昧》2006,(1):74-75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的眼球。  相似文献   

4.
周天 《编辑学刊》2012,(2):48-52
李俊民先生是一位老出版家。"种韭菜"是李俊民先生的编辑理念。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几套丛书的编辑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理论室的崛起,谈了"种韭菜"思想在出版界的贯彻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报纸新闻照片的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叫作“设计对白”(也有的报纸叫作“演绎对白”),即给照片中的人物配上言语。这言语不是他自己说过的话.而是编辑根据报道的内容和照片人物的表情“设计”出来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独白”。这种“设计对白”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从网上搜索的结果即可得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批评呢?  相似文献   

6.
吴联庆 《新闻记者》2007,(10):42-45
有一句话媒体人都熟知: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同样的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可以编出可看性与形式上差别很大的版面。但这句话,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关键是如何在自己的版面上体现出与他人的差别,如何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每一个人的主观创造性。版面的"创造学",确实是一本学不完的大书。我长期在新闻第一线工作,屈指算来,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执编的版面足有10000多个,改过的稿件更是不计其数。这里谈谈自己一些在长期编辑工作中的思考和管见,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孙愈中 《新闻记者》2005,(10):34-35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宣传,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如今,由于媒体对“有偿新闻”的把关越来越严,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频道举办的“新声带”2005年全国影视歌手大赛暨河南影视歌手大赛期间,根据分工,我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负责大赛的编辑工作,回顾几个月来的工作,我感觉自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是因为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接触过工作量如此之大、要求如此之高的工作。工作量大,是因为仅仅在大赛海选期间从下午6点左右接到素材带开始,每天要马不停蹄地开始编辑,从素材上载到粗编素材,从粗编素材到精编素材,从精编素材到广告串编,从广告串编到初步审核,从初步审核到包…  相似文献   

9.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0.
『空巢家庭』话养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夫妻,因为年迈的双方父母相继卧病在床,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波于医院、药店,但半年后他们自己也双双病倒。丈夫向妻子发问:将来谁为我们养老?子女孝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11.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2.
我干新闻这一行已经八年了 ,与许多同行一样 ,先当记者 ,后做编辑。在长期编辑记者稿件 ,我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公务活动尤其是会议时最易犯的毛病之一 ,即罗列许多程式化的“新闻”事实 ,而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湮没了。在一般公务活动包括各种会议的采访报道中 ,我们不应有闻必录 ,有录必报 ,而应透过其大量的、纷繁琐碎的一般事实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在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搜集什么 ,一是抛弃什么。这一肯定和否定相结合的过程 ,实际上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过程。1995年冬…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地把编辑称为“把关人”,这是缘于编辑的工作性质。如果说记者从事采访,同新闻来源直接发生关系,可以叫做“第一把关人”,那么编辑从事新闻产品的最后加工和定稿,则可以叫做“最后把关人”。经过编辑的手,新闻报道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善的还是不足的,就最终决定了,所以编辑的这种“最后把关”就要求编辑应当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把关”能力的强和弱,编辑工作的好和差,总的说来,要看修养的程度。编辑的修养,主要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政治上,党的新闻工作者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相似文献   

14.
说『送稿』     
笔者发现,有一些通讯员在谈写稿体会时,会经常提到亲自去编辑部送稿的许多艰辛和不易。之所以亲自到编辑部送稿,也是想和编辑在情感上多沟通沟通,企盼自己的稿件早日发表,对此,无可非议。笔者以为,与其把时间花费在送稿的路途上,不如深入基层,认真采访,在提高稿件质量上多下工夫。再者,当今是信息时代,不但通过邮局邮寄稿件十分方便,而且拥有电脑的通讯员,通过电子信箱传送稿件会更加方便,只要你进入网络,轻轻点击鼠标,电子邮件就发送成功,短短几分钟时间,你的稿件就可以传送到天南海北,传送到你所要寄的编辑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  相似文献   

15.
林帆 《新闻记者》2006,(11):71-72
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6.
当前出版社新员工业务培训模式多种多样,我们这里重点探讨如何借鉴传统的师徒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一种编辑培训的有效新机制。一、从管理机制上确立师徒制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邵益文 《编辑之友》2010,(11):95-96
假日,几位久违了的老编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悠然自得,可三句不离本行,又扯到了编辑工作上.有的说,现在出书可难了,被电子出版、网络冲击得厉害;有的说现在品种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说,现在好书不少,但多被淹没在书海中了.一谈到看稿子,话更多了,说有的作者引用外国人的话,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的内容庸俗、低俗、媚俗;有的不分精华糟粕,把古代的东西一股脑儿往外端,一个不小心就捅娄子了.可是,老编辑毕竟是老编辑,也说了不少防范、改进的举措.我把它整理了一下,似乎有这样三条,称之谓"三要",与同行们交流,并求赐正.  相似文献   

18.
也谈『著编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编合一"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网络书刊的出版日益完善,即时出版成为可能.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编辑加工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使编辑方法简化,编辑功能弱化,学者的编辑化轻易就能实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著编(著者与编辑)关系是从"分离"到"合一"的演变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后期,在网络书刊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书刊后,将形成"著编合一"的现象:即所有的学者都将实现编辑化,最终编辑就不再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只能作为著者的一种附带劳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承担着将科技成果和信鼠以期刊为媒介传播给读者的重任,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闻组』发掘出版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电脑软件和硬件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编辑工作、图书销售及出版社内部管理等的电脑化、网络化成为新的热点。因特网上的新闻组 ,为人们提供了进行交流的好场所 ,也为做好编辑工作展开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以下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 ,谈一下利用网上“新闻组”发掘出版资源的体会。  1.什么是新闻组新闻组是因特网上的一种信息交换的组织形式 ,与一般浏览方式不同 ,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让上网者方便地发表信息 ,并可以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针对上网者的兴趣 ,新闻组服务器下分设多个新闻组 ,上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进入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