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目标定位1.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思想方法。2.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反比例函数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函数,其中反比例函数与图形面积有关的性质研究比较多。本文研究的是反比例函数和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现教学法     
《中学生物学》2005,21(1):29-29
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发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目标定位:1.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思想方法。2,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活动理念] 中学生的年龄大致是在13岁到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好处在青春期和青年前期.该阶段心理处在向安定状态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种心理不稳定现象,也是中学时代的心理特点之一.在这一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以及其他心理困扰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沈学峰 《考试周刊》2014,(11):116-117
文章通过实例探讨历史课堂发现式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而思考发现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发现中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学生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班主任所要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然后对症下药,避虚就实,促使每个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发现中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学生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班主任所要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然后对症下药,避虚就实,促使每个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关键在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一个个学生或争相发表意见,或侧耳倾听,或小声嘟囔;发亮的目光,专注的神情,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言,简直就是充满诗意的求知交响曲。这种语文教学境界令人神往,也是教师梦寐以求的。  相似文献   

11.
郭华 《中国教师》2010,(17):5-6
<正>人们常说: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把这句话的"美"替换为"教育家",意思是一样的。在中国,我们并不缺乏教育家,而是缺乏对教育家的发现、肯定和赞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教育大国,一定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耀4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2.经历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  相似文献   

13.
刘君君 《考试周刊》2011,(62):66-6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教育圈内几乎人人皆知。但是,教学的主要意义不应该是全盘传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无限快乐。这一点说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却很难。那么,在阅读中如何运用发现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4.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课中的一课,师生一起讨论了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后,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学校的操场,说实在的,我有些担心,因为,可供孩子们寻找的场地实在太小,我们学校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场地小,学生多,”全校2000多名学生,就在那巴掌大的一块小天地里,一切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2,(7):51
学校依托高校力量,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在大量的听课研究中发现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大多是点状的、零散的、割裂的,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单一的知识本身,缺少整体系统的思考,造成教学活动的事倍功半。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对教学进行结构  相似文献   

16.
《师道》2013,(7):17-18
“教育的伟大,乃在引领一群有热忱的人.驶向对的方向。 教育的可贵,乃在被引领且谦卑合作,共创相信的工程。”  相似文献   

17.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顾名思义教学过程应落实在"找"字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时,注重突出"找"的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的"找"是逐步递进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发现之旅     
方萍 《幼儿教育》2012,(13):12-1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几年来,我园坚持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积极开展常态化远足活动,让孩子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活动前的设计准备1.路线预行我们以幼儿园为圆心,开发远足路线,将幼儿园周围有教育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纳入其中。例如,我们利用公园、小山坡帮助孩子观察动植物、锻炼体能等;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机智地、敏锐地看到孩子那种求上进的心理,给予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这种技巧首先发端于“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到教育工作的创造性。”看来创造的基础是发现,发现的前提是思考:“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