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帙浩繁,由于时间的跨度较大,语言不断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深感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同一词语,其内涵往往随着历史的语境而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古今词义的差异。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解读古书时,必须注意到历史、时代、语境和上下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钱倩 《现代语文》2006,(7):106-106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跳水"的解释有两种:(1)"跳入水中",(2)"体育项目之一,分为跳板跳水和平台跳水两种,身体在空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古今词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简要地谈一谈古今词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几千年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不来,古今词义相同,但更多的是词义发生变化的现象。本文对词义变化的规律进行归纳,并加以简明扼要的举例说明,希望对语言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包揽"是近来电台电视、互联网站有关竞技比赛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如:  相似文献   

6.
张涛 《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6-268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的术语,它反映的是同字异义的现象。研究古今字,有利于深入理解汉语词义的发展,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典籍中字词的意思。本文将重点讨论词义引申造成古字与今字的变化,同时也指出简化字的一点弊端。了解古今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7.
杨扬 《广东教育》2011,(12):9-10
一、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不少,但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仅限于"而、何、乎、乃、其、且"等18个。而且,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能力",要求考生在浅易的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加以了解和辨析。  相似文献   

8.
本就电大《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词义”问题进行探讨,从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例字归属等三个方面入手,经过分析引证,指出了归属不当等不足之处,阐述了合理解决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27-128
吃东西人人都会,"吃"的规矩却不一定人人明白;"吃"字人人会写,"吃"字的由来却不一定人人知道。其根源和规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他”字从先秦延用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定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从旁指用法到虚指用法的变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他”的各式用法做出了切实的记录。到今天,无论是“他”作不定代词、第三人称代的词用法还是其虚指用法,都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11.
有些数词在古今汉语中用法不尽一致。如"亿",现代汉语是"一万万",而古代汉语除表示"一万万"外,还有时是"十万"的意思,如"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其中"亿"就是"十万"。  相似文献   

12.
在词义辨析中使用最普遍、最切实可行的手段莫过于借助语境及上下文。英国语言学家Firth强调,语言只有在所处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它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张文君 《海外英语》2013,(2X):268-269
as与which用法比较、从词义句法和它们引导的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加以说明比较,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顿号多用在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问,作为停顿最短的句中点号.其用法比较复杂。现结合一些典型题例就其用法作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论述了“被”的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说明了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现代汉语中虽然保留了它一些原来的意义,但是“被”的主要用法已经是用作虚词了。  相似文献   

16.
一、用法 1.иду一类词用作将来时,能使表述的行为具有“一定要实现的意味”,也就是最近将来时,不表示行为的过程,因此句中不应出现表示犹豫不决的词语  相似文献   

17.
从语境与词义的定义入手,结合相关语料,剖析语境对词义演变和词义运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语境不仅是导致词义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会影响到词义组合在语言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以古、今偏仪复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前提,主要从判认的依据、偏指义、词序等方面,对古代汉语(文言)偏义复词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指出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还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词汇现象,只是一种临时性修辞现象,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以古代汉语以偏义复词为基础,已发展凝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一些词语,它们的内涵很丰富,但作者在行文上,却没有用很多的文字针对它进行直接的描述、说明,这样的话,学生是无法通过一般的联系上下文语境或查找工具书来体会这些词语的丰富内涵的。它不显豁,但它常见;它是一个词语,但在课文的大背景下,它又是文本的一部分;它容易被读者一语带过,可在内容上、表达上却又须格外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那么,怎么操作呢?笔者试以《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使这样的词语教学超越简单的词义理解。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词义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如何确定词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 方因素的制约。本文从分析上下文角度和了解文化背景知识两方面来谈如何确定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