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其传承创新职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入研究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加深对上述内容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一、正确认识《文化生活》教材主线《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该模块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主线,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生活》,思考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作用,了解文化发展规律,感悟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价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从四重维度出发,对中华文化提出系统性建构。立足于从历史到现实的情感维度,提出中华文化构成的系统论:中华文化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立足于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理性维度,提出中华文化发展路径的系统论:以文化创新为主的现代化路径、以文化借鉴为主的国际化路径;立足于从理论到实践的价值维度,提出中华文化发展目标的系统论:增进文化自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系统性建构,统一于清晰的根本向度:立足于中华梦,服务于人类梦,实现从族群到种群的共赢。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思想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影响,共同促进中华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通过文学艺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或是主动与被动的、直接与间接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了中华文化悠久的辉煌历史。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与文学艺术影响着边疆边地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又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条学习线索:一条线索是"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两个维度;另一条线索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两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活》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坚持文化共性(文化一般理论)与文化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展开,具体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生活》教  相似文献   

12.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土壤,尊重并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原创性与自主性,不膜拜、不模仿他民族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乎中华文化命脉的传承,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关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内涵及作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点,知道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其发展。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培养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点提示】1.中华文化有哪…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身份角度入手探讨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如何与当下相结合,如何面向未来的可能。通过身份是一个文化概念、身份差别与民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等论点阐述中华文化板块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对各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印证中华文化板块学说关于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互相重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9-122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抽象、升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大国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56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态势中,中华文化正在逐步摆脱百年以来的被动局面,她将随着中国的强大再次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为此,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将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外国文学研究在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新是国家、民族存在和发展之魂。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如何从事和创新外国文学研究,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为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创新和繁荣,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外国文学研究的创新,就要具备与国内外学界的深度对话意识,进行文本细读,观照并关怀自然、社会和人生。这是外国文学研究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老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日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贝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为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艺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走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甍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