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初,一位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不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的,如果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有的记者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书面材料。特别是开会,发言者还未讲话,记者拿着讲稿已走了,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  相似文献   

2.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批评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有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者对讲稿有修改甚至根本没按讲稿讲,这样往往就造成新闻事实的不准确。杜江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5.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的指示,5月18日,山西日报编委会就本报记者转变作风,与下岗职工实行“三同”开展再就业宣传报道向省委、省政府作丁专题报告后,5月21日,山西省记协副主席祝福训与报社副总编尚代江、记者部主任刘金宝,专程赴京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青年记者》 2012年1月上刊登的《关于稿酬标准的调查》,颇有感触.我是个已届耄耋之年的农村土记者,这里想说几句关于“稿酬”和“记德”的浅识. 关于稿酬问题,自古至今,均有之.因为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后者并不比前者轻松舒适,论贡献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撰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8.
记者能够轰动一时不准,难的是几十年后重新阅读他(她)的作品,使后的读者依然感受到一种新鲜、一种震撼。如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妨说他(她)是不“过时”的记者。我的母亲彭子冈,一生痛快,心地磊落,人有个性,文有风格。今天翻阅她晚年出版的3本文集——《子冈作品选》、《时代的回声》、《驰骋文坛的女斗士》,就不竣发现许多段落,依然使用权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9.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都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热情为老百姓奔忙办事的热心记者。这些记者的共同特点是疾恶如仇,面对社会的不公,用激情之手,奋笔疾书,进而亲自出马为民请命,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面对许多"包公记者"的出现,新闻从业人员、政府部门、普通百姓评价不一。笔者认为,"包公记者"的存在在短期内其价值和作用值得肯定,但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从法治国家的要求来说,是不值得也是不应该提倡的。一、令人关注的"包公记者"现象及成因1.记者成了"包青天"。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1.
4月10日,九朝古都洛阳,到处溢满牡丹花香。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军官训练中心里,讨论声、欢笑声不断溢出窗外,和漫天的花香操和在一起,折射出春的生机。一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35年的老记者,从北京来的资深老师,正在这里向该师机关各部负责新闻报道的科长、政治部的全体干部、各团政治处主任、宣传股长、新闻干事、报道骨干传道、授业、解惑,搞新闻写作培训。这对全师每一位“新闻战士”来说,仿佛久旱逢春雨。这位高级记者叫李忠杰,在《解放军报》政工部工作。他来采访,是一个报道部队经验成就、反映工作的大好时机。政治部负责…  相似文献   

12.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13.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4.
脚印──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钱书雄陈福明本栏责任编辑廉正祥“钱书雄”这个名字,“圈”外人熟知的也许不多,可是,当你清晨打开收音机,把旋钮轻轻拨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波段时,“本台记者钱犁报道”这8个字便会伴着一天的晨风,吹进你的心田。今年5...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层记者下不了基层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笔者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愈来愈多的告记者现象,在新闻界引起震动、困惑、忧虑。总编和记者面对这种打官司的新情况,感到难以招架。有的报纸总编叹息:一个月里报社就收到4张法院传票,我现在得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打官司上。有的记者也感到:写一篇批评稿,比写十篇其他稿件费事得多,给领导和自己都添了麻烦,还是少写或不写为好。这些思想反映了新闻界在告记者“热”这种现象面前的一种复杂心态,说穿了也是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在新闻界正在无形地产生着一种消极作用,抑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我认为,产生这种畏难情绪根本在于我们只从消极的一面去认识告记者“热”这一现象,而没有透过这一现象捕捉它的本质所在。首先,我们应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用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分析、认识告记者“热”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舆论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时代不需要“记者爷”文/@@星海在新闻圈中,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却会经常发生。笔者曾看到过这么一幅漫画──某报记者要去一个乡镇采访,事先电话通知要求小车接送。然而,事与愿违,开来接记者的是一辆救护车。记者很不高兴,连连后退。来人诉苦说:乡上没有小车,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新闻业中,行业内的自律规则始终无法完全建立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康乐 《新闻传播》2006,(12):56-57
她给同行的印象总是风风火火的,不论是采访或是做其他事情,都是如此。刚开始接触她也只是看成一种性格,时间久了,我越发觉得这种风风火火的背后却透露着一种东西,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何为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存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护生命的现象。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寄生现象,社会生活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现象。其中记者队伍中的寄生现象就是突出的一种。记者寄生现象的几种表现(一)寄生于通讯员。通讯员生活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利用工作之余写稿,为报台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各类稿件,同时还注意搜集新闻线索,主动提供给报社记者,应该说,通讯员为报社和记者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和帮助。但是,有的记者足不出户,靠电话从通讯员那里弄来新闻素材,编一编,就成了自己的作品,更有甚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