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2.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3.
1992年大雪纷飞的季节,我拎着一大包酷爱的书籍走进了军营。忙里偷闲,我就喜欢读书。读到精彩之处,还情不自禁地掏出笔写几句,发发感慨。于是,我这个新兵连的“书痴”很快就出了名。新兵连长、指导员委我以“重任”,让我担任黑板报“主编”。 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省军区宣传处当打字员。从那时起,我开始写新闻报道。没有人分配我这么做,我就是喜欢干新闻报道这一行。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微机室里“闭门造文”。结果上百篇稿子全进了编辑的废纸篓。但即便是这样,我那股爱写作的热情劲儿一点也没减。特别庆幸的是,处长、…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日报“千里边疆行”采访效果好今年5月,黑龙江日报由三名记者和一名司机组成的“千里边疆行”采访组从哈尔滨出发,沿最南端的白刀山哨所到黑龙江的源头,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访,他们的足迹遍及18个沿边市县区,行程1.3万公里。他们到达的许多哨卡、村庄、...  相似文献   

5.
张建伟 《兰台世界》2004,(12):55-55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火热的军营生话。让我从小就萌发了强烈的愿望——当兵。因为我是父母的老儿子,两个哥哥巳从军。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两个哥哥分别在南北边疆执行任务。所以母亲极不愿意我再走进军营,希望我上大学,毕业后留在他们身边工作。但是1979年11月,16周岁的我还是违背了母亲的意愿,踏进军营,圆了自己的军人梦。  相似文献   

6.
我酷爱贾平凹散文。《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部散文集,连自序才35篇,几乎皆为精美佳作。精当巧妙,哲理连珠,朴实率直,语言纯正,是它总的特点。《爱的踪迹》是他第二部散文集,凡42篇。本集则有很大的变化,从向往哲理变为追求韵味,纯正的语言也开放潇洒,朴实的文风也愈加自然。《心迹》是他第三部散文集,共四辑。“百花”版的《商州三录》,有人称之为贾平凹第四  相似文献   

7.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某集团军新闻干事李化民风尘仆仆地挤上了南下的公共汽车,去基层采写官兵团结的模范事迹。而此刻,在集团军大礼堂,作为四大机关干部中唯一的一名二等功荣立者,大家正在为缺席的地开庆功会呢!刀岁出头的李化民深请自己宣传的重点在基层第一线,只有在火热的连队和朴实的土兵中间,才能挖掘出鲜活的素材。因此,他的的身影总是闪现在太行山麓、吕梁山队汾河两岸的一座座军营里。1990年盛夏的一天,战士马文别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被烈火烧伤,刚刚拿上探家车票的李化民立即奔赴百里外的现场采访。从连队到…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17日,著名作家琼瑶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出一篇名为《握三下,我爱你》的文章,讲述了与之合作多年的导演刘立立和董今狐之间的爱情故事。刘立立、董今狐与董今狐原配夫人王玫三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45年,2010年10月22日,董今狐和原配夫人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艾宏泉不像是位副部长,更像是个专职的新闻干事。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大量的新闻,其中有200多篇被各级报刊、电台刊用,连续10年被省军区、军分区评为优秀报道员,先后被4家新闻单位聘请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艾宏泉1976年2月走出赣西北农村,步入了“绿色方阵”的行列。在学生时代,他就爱舞文弄墨,时常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在家乡称得上是位小才子。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步兵连。军营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促使他用笔来展示火热的军营生活,讴歌当代军人无私…  相似文献   

11.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12.
《宗经》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第三篇。这篇里开头的一段对经典作了说明,因它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节去了。这篇称为《宗经》,意思是说,各种文章的体裁都应该效法经书。这点对我们说来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谈写作,并不要去效法《五经》。可是刘勰为了要说明“宗经”的理由,就推究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接触到写  相似文献   

13.
一八三九年三——四月份的《德意志电讯》杂志,连载了一篇没有署名的通讯《乌培河谷来信》。这篇鞭笞虔诚主义,揭露资产阶级的通讯的发表,在巴门和爱北斐特引起了极  相似文献   

14.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5.
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后来当兵进军校,这期间已记不清有多少老师教过我。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老师的容貌名字已记不清了。但唯有一位老师──《新闻与成才》,伴我度过4年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成才之路,帮我圆了上军校当记者的梦。4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绪,令我难以忘怀。1992年12月,我从皖西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二炮某部军营。紧张火热的军营生活,使我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每天训练间隙、业余时间,节假日,我都泡在写写画画上。入伍第一年,我就写了上百篇反映基层连队训练、生活的稿件,然而没有一篇能打…  相似文献   

16.
王鸿宇 《大观周刊》2011,(19):228-228
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琼瑶以独具女性气质的文学创作为读者谱写出一篇篇哀艳、缠绵、狂热的爱情故事,作品里那些大方美丽,纯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很少表现出现代人独立的自审意识,她们的喜怒哀乐好像永远建立在爱情之上,她们的生活圈子好像永远跳不出家庭这个狭隘的范围,同时,也表现出现代女性意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7.
到第一线去──黑龙江日报“千里边疆行”采访活动札记江善,熙锋从1996年5月23日开始,黑龙江日报连续刊发了70多篇图文并茂的专稿,反映黑龙江省偏远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以及过去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内容生动新鲜,文风清新活泼,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18.
楼忠苗 《军事记者》2005,(12):30-31
2002年1月11日,伴随着《人民前线》报改为周五大报,《本报调查》专版在这一天呱呱坠地。至2004年年底,该版已走过了三个春秋。三年来,在诚惶诚恐中起步,在步履蹒珊中成长,在不断改进中提高,59个专版,59篇稿件,凝聚着领导的鼓动,凝聚着读者的呵护,凝聚着编者的心血。从第一期《入世,军人准备好了吗?》到第五十九期《狙击非健康文化信息渗入军营》,  相似文献   

19.
原以为凭着发表散文多篇的文才到部队后定然前途无量,可万万没有料到,当兵第一年就下到了农场,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一身绿军装,与老百姓已相差无几。我茫然,心儿掉到了冷水里,整日提不起精神,然而,谁又能料到,是团长的爱兵情激励我拿起笔来,重新踏上了文学之路。当时的胶州农场偏僻又无水源,吃水要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去抬,赶上农忙或者阴雨天气,官兵就莫想吃上饭。吃水成了第一大难题。无奈2际全连官兵联名给团长田志成写了封“诉苦信”。田团长接到信的当天,连夜驱车赶到千里之外的农场,几经周折,终于为连队安上了水…  相似文献   

20.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名业余报道员在几年时间里竟能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30余篇。面对桌上的35本荣誉证书,他深知成绩属于过去、荣誉没有永恒,又把眼光瞄向明天的下一篇。他,就是北空某部教导员吕龙。热心使他打开报道之门吕龙,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绿色方阵的向往,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了军营。从此,火热的军营便成了他自学成才的课堂。每天他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勤奋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迷上了“爬格子”是从1991年担任连队指导员那年开始的。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