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滑轮组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同学们感到困难的几个问题现分析如下,供参考.一、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1.如何确定“几段绳子”确定绳子目数可用两种方法:①隔离分析法:假设用“刀”将动滑轮与定滑轮间绳子“割断”,把动滑轮与定滑轮隔离开,数一数直接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即可确定“几段绳子”.例如 判断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物体,可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表示“刀”,将绳子“截”成两部分.显见,下部分中直接吊着物体的是第2,第3,第4这3段绳子.②接触判断法:判断有几段绳子直接与动滑轮接…  相似文献   

2.
滑轮组问题归类分析滑轮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类。1、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根据滑轮组的结构(组装形式),先确定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再根据作用在滑轮组上的拉力等于作用在动滑轮上阻力的n分之一的关系(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求得拉力,确定省力情况。  相似文献   

3.
分析滑轮组绳自由端的拉力,一般依据“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其中物重是指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G G动),绳子段数n是指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这样拉力  相似文献   

4.
李大彬 《物理教师》2001,(12):20-20
初中物理中 ,对于设计滑轮组达到特定省力数值的问题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而常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 .对于这一问题 ,目前我们 (学生和老师 )采用“试绕法”确定 (这是一种能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 ,然后对比出最合乎要求的绕法 .为找到绕绳段数与动滑轮、定滑轮的个数关系 ,各种杂志上曾刊登了不少探讨结论 .本文从数学、物理角度对这种规律做了细致探讨 ,找出了一个能描述该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供教学参考 .1 动滑轮个数我们知道 ,对于一个动滑轮 ,其上可绕 2段或 3段绳子 ,对于两个动滑轮 ,则可绕 4段或 5段绳…  相似文献   

5.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滑轮组的装配”问题,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若能帮助他们总结出如下的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首先可让学生观察右表。然后引导学生从表内所列各种情况中求同观异。这就不难发现其规律是: 一、改变力的方向 1.欲达F=1/nG之目的,共需n个滑轮。 2.当n为偶数时,动、定滑轮数各半。当n为奇数时,定滑轮比动滑轮多一个。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上说到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际上这是有条件的,是针对拉力方向沿竖直方向而言的,今讨论动滑轮的省力条件于下。如图1,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设所用拉力为F(不计摩擦及动滑轮重)。  相似文献   

7.
滑轮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类. 一、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根据滑轮组的结构(组装方式),先确定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并根据作用在滑轮组上的拉力等于作用在动滑轮上阻力的几分之一的关系(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求得拉力,确定省力情况. 例1 如图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静放的物体重G=200N,物体与地面间  相似文献   

8.
物理计算题结果往往会出现小数,对小数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有的遵循四舍五入,有的应考虑实际却不遵循。如以下两种方法:1“收尾法”是指计算结果小数点的十分位上不管是几,均向个位上进“1”的方法例1一根绳子最多承受1.5×103N的拉力。问:①使用滑轮组能不能用这根绳子提起重5×103N的重物?②应如何组装?(动滑轮重不计)分析与解①由于题中未给定具体的滑轮组情况,所以能用这根绳子使用滑轮组提起重5×103N的重物。那么,承担重物的绳子的股数n=GF=15.5××11003N3N=3.3。由于n为整数,这里采用“收尾法”,取n=4,从而保证使用中绳子实际承…  相似文献   

9.
<正>考点提炼考点1:按要求画出绕线方式(1)解题思路:题中一般会给出拉力F和物重G的关系,比如F=1/2G或F=1/3G等等。我们大致可以用F=1/nG来表示,其中n代表承担动滑轮绳子的段数。这样我们需要从n入手,看n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n是奇数就从动滑轮的挂钩开始绕线,如果n是偶数就从定滑轮的挂钩开始绕线。即按照“奇动偶定”的原则,由内而外,按照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绕线,在滑轮上只画出切线即可,不用描边。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滑轮”这一节中 ,关于滑轮组绳子的基本绕法有两种 :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另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在解这类问题时 ,如何尽快而准确地确定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我认为有规律可循 .一、判断绳子段数的规律图 1在公式F =Gn 中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时 ,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n为偶数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时 ,n为奇数 .如图 1中 ,甲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n =2为偶数 ;乙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n =5为奇数 .例 1 在图 2的甲、乙两图上 ,画出绳子在滑轮组上的绕法 .要求 :它们的拉力均…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滑轮是大家感觉比较难学的知识点,而滑轮中力的判断又是令同学们十分头痛的问题,很多同学往往喜欢抓住滑轮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去分析,然后根据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定滑轮不省力去判断,但又分不清楚要判断的力是谁受到的力。如果同学们抓住了实质,掌握了方法,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在滑轮部分,我们可以将力的关系归纳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自然与初中物理教材中,都是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拉钩码的方法来研究动滑轮的作用。在操作时,由于动滑轮重力的影响,弹簧秤的读数并不能减小一半,所挂钩码越轻误差越大,如果钩码小于或等于滑轮重时,甚至会出现不省力的错误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把滑轮和钩码合二为一,组合在一起,设计制作了“滑轮钩码”,如图1所示,即把滑轮安装在一段小圆钢管内,让它既能做滑轮用,又能当钩码用。这样,在运用“滑轮钩码”进行动滑轮的作用实验时,便可以避免上述误差的出现,从而确保这一实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动滑轮实验器材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一、确定滑轮组绕绳股数的方法1.遮盖法如图1、2,按图示方法将方框中定滑轮部分全部遮盖,那么所有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头数就是绳的股数n(图1中n=2,图2中n=3).2.计算法a.重物在拉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为h,绳端移动距离为s.则n=s/hb.设动滑轮承担绳子的股数是n,动滑轮总重为G动,被提升重物为G,绳端拉力为F,则:n=(G+G动)/F(n取只入不舍的整数值,不考虑摩擦)c.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被提升重物重为G,绳端拉力F,则:n=G/(Fη)d.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前进,重物前进时所受摩擦阻力为f,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η,绳端拉力为F,则:n=f/(Fη)二、滑轮组装…  相似文献   

14.
动滑轮的特点是省一半力,但必须弄清动滑轮为什么省力,否则做题时会出错.下面举例进行分析.例1如图1所示,用手向上匀速拉动滑轮时,拉力F的大小是().A.50牛B.100牛C.200牛D.400牛这个题目是动滑轮的“变态”使用问题.要准确、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以下三个关系:在不计动滑轮及绳子的自重,且不考虑动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的情况下:(1)绕过轮子的同一股绳子上的力是相等的.图1(2)动滑轮轴上所受的力是动滑轮上绳子自由端拉力的2倍.(3)用动滑轮移动重物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动滑轮轴移动距离的2倍.根据以上三个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  相似文献   

15.
例1 某人站在地面上,通过滑轮组用最大承受拉力为400N的绳子将一重为1800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起,每个滑轮重50N,不计摩擦,试求你所设计的滑轮组中的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分析设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为n,动滑  相似文献   

16.
物理图象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形象地表达出来,用它反映某些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既可使该变化整体特征一目了然,又可将变化过程中的暂态“定格”,从而对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瞬态进行深入研究。在物理实验中,图象还是一种整理实验数据,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另外,许多棘手的物理难题,也可利用图象得到巧妙解决。所以,使用这种“数与形”结合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掌握有关物理知识,且能提高分  相似文献   

17.
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不计动滑轮的重和摩擦,则动滑轮被n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拉力F和物重G有如下关系:F=1/nG(n:绳的股数).为什么呢?如图1.以n=3为例,可从三个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初二物理《简单机械》一章“滑轮”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到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原教材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对动滑轮实质的分析,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得出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这其中隐含着结论成立的条件。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这一结论成立条件的分析总结或提示,加之在黑板上画图不规范,使部分学生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存在模糊认识,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在学生可接受的知识范围内,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或是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实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其中“引申”“比喻”法就能加深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本文结合实例谈谈用“引申”“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物理概念规律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十册“数的整除”的内容里,给出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规律。在中师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中,又给出了能被2、5、3的某些倍数整除的数的特征。本文介绍判断能否被尾数是1的数整除的一个方法,叫“割尾减法”。这种方法计算简便,容易掌握。设一个n位整数A(n>1),将它的个位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