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担任了一次全市高中语文教学竞赛的评委,执教者参赛的课文是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总体感觉教师们的课上得是比较精彩,各有特色,多媒体都用了,有的教师还自带了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2.
笔者担任了一次全市高中语文教学竞赛的评委,参赛课题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与王实甫先生的《长亭送别》。总体感觉老师们的课上得比较精彩,各有特色,都使用了多媒体,有的老师还自带了笔记本电脑。但细细想来,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不妨放大一下,乃至设想下去——如果平常的课也都这样“鼠标点点点,画面飞飞飞”会怎么样呢?伤害思维,堵塞想象。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缺点是画面晃动太快,画面代替了思维过程,结论通过画面展示,而不是通过想象得出。如有的老师讲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未及学生…  相似文献   

3.
4.
曲词鉴赏之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谈到元曲对仗形式时举例道:"<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句句对仗."(183页)事实果真如此吗?<长亭送别@滚绣球>如下(加点的字为衬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长亭送别》备课教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长亭送别》备课教学.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移情,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之中呢?这里以《长亭送别》为例,分三个阶段做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9.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吕赟 《教学与管理》2006,(12):43-43
时下,多媒体已成为课堂必备的教学手段,因其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多变的字体,从而赢得了众多教师的青睐.但是过犹不及,如今的公开课俨然成了执教者在多媒体包装下的"秀",愈演愈烈,课堂处处可见的"光、电、声",不断冲击学生及听课者的眼球,多媒体代替了教师板书,代替了教师提问,甚至代替了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屏幕从上课一直变幻到下课,已逐步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首席".试问,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呢?倘若脱去这层"豪华的外衣",所余的精彩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11.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9月份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改革的试验区,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的各起始年级原则上将全部进入新课程体系。可以说,本次课改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构建到教材编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崭新的面貌令世人瞩目。也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被公认为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的典范。它的《长亭送别》一折,更以优美的曲词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传唱的名篇。其中[端正好]一曲尤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13.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化入了戏曲空间。读欣赏优美的唱词,如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融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审美兴致的更迭,时下流行歌曲日益风靡,管弦呕哑、唱腔婉转的戏曲却越来越难觅身影。深受流行音乐熏染的中学生本身就对戏曲艺术兴趣匮缺,更遑论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存有时代隔阂的戏曲作品。但戏曲作品历经了时代的淘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走近戏曲作品,认清、把握其重点与难点,如戏曲作品的语言、题材、情感等,并采取鉴赏曲词、品味意境,类推同题材、探究主旨,基于文本、个性解读等教学方法提高戏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粱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成旭梅 《学语文》2006,(1):13-14
[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将组织学生对两文本展开个性化的比较阅读.以使中西经典剧作的内涵意义的揭示更完整、更充分。同时.以“开放课堂”理念、接受美学理念及发现教学法的介入.激发学生通过打破既有的阅读规律探导“掘进自我的存在”的个性化鉴赏之途。求索更高思维品质的生成及更多审美价值维度的实践之可能。  相似文献   

18.
变奴隶的马     
耳朵哥 《良师》2010,(10):13-13
有一匹心胸狭窄的马,自己独占着一片大草原。一天,一只鹿闯入它的地盘,吃了它的牧草。马很不高兴鹿与它分享这片草原,便心生报复。于是,马问人类:“你是否愿意帮助我去惩罚那只鹿?而且将它赶出我的草原?”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代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词彩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在鉴赏《长亭送别》的曲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