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呼唤要给学生“空间”和“自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赵凤玲  鸣晓 《理科爱好者》2003,(24):75-75,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课堂是教育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果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习的地理知识没用、学习地理没兴趣、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地理教学尚未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这些问题阻碍着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中学,在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习惯都不太好。此外,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管理,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事情完全就是教师的事情,尽管我校全体教师用心教学,不断尝试使用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但是课堂效益和教学成绩依然不尽人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首要的一条便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这场教育改革的亮点,这足以显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想办法让我校学生去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7.
包芳 《亚太教育》2019,(8):174-175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师生平等的本质特征,充分释放学生生命活力,以提升每位学生生命价值为目标。让生生交流、合作与探究,实现思想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不竭动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笔者通过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形成了“选、备、分、导、评、结”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初步形成了“小小老师来上课”的课堂改革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论述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对教学内容敢于质疑,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之相适应,小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习惯作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对教学内容敢于质疑,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英勇 《成才之路》2009,(10):97-97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要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到底如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呢?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思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围绕“学生发展”,鲜明地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它不仅关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而且关注教学过程——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法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段有与课程改革思想精神一致的教学法作依托,课程内吝再新教材再变,也难以实现改革目标。正因为如此,教学法的改革才显得那么重要。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教授模式)为特征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学生陷于“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它严重地妨害了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摒弃该教学模式,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形成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如何认识课堂教学?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承担了省“十五”重点课题《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的研究,力图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寻找和探索能够全面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6.
马洪亮 《考试周刊》2011,(73):69-70
课程改革给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教与学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使教学成为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参与探索的学习。因此,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把情感因素提到甚至比认知因素更为重要的地位,依据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四活”:“活动”、“快活”、“灵活”、“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物理课堂而育,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直是物理教师困饶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进行课程范式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已经从课堂的主导者逐渐演变成课堂内容的引领者,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知识探索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文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协作探究式教学范式下的课程改革,为高校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