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上元灯》到《善女人行品》,施蛰存的小说有一种一以贯之的联系。他的小说或存在两种叙述声音,或具有双文本性可作双重的解读,而正是这种双文本性向我们再现了人性的复杂。也引起了我们对人的内心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李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75-79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振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5(4):44-46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多,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表现为人物与他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4.
孔刘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2):67-70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6.
满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84-89
施蜇存成功地推进了心理现代小说的本土化,他的心理小说在对人的复杂心理进行剖析的同时,充溢着古典的情怀,回荡着东方的文化神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滋养,江南人文环境的濡染,形成了施蜇存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这也是他能将西方心理现代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叶青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11(6):116-119
在施蛰存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两极化,一类是“魔女”与“夜叉”系列,一类是“善女人”系列。在“魔女”与“夜叉”系列文本中,女性作为他者而存在,被妖魔化,变成不可知的象征性符号,是一种都市人的不宁静情绪的产物。在“善女人”系列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大批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成为传统“善女人”内心隐秘、内心痛苦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冷耀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56-59
多年来,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多聚焦于他作品精神分析创作方法的运用、小说形式的创新等方面,而忽略了隐藏其后的现实价值意义,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小说无现实价值意义。讨论施蛰存小说中的生命本真意识,分析他的小说对于自然生命形式、人性的肯定与呼唤,对于压抑、扭曲人性的批判,探讨作人主义精神的关怀,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他的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论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施蜇存是 2 0世纪 30年代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创作了一批与中国传统小说迥异的作品。但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施蜇存的现代派小说与外国现代主义存在着差异 ,是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对文学语言的持久关注,显示出一位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和学者的艺术自觉,他从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语言中吸取养分,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加工精炼成具有高度艺术性(或文学性)的语言,以求更正确、更明白、更具体地表达思想.施蛰存不遗余力地捍卫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他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学振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2):90-94
施蛰存和胡风都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期刊编辑家,对其期刊编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施蛰存、胡风在刊物定位、作者选择等方面的取向截然不同,却同样走向了成功,这昭示着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刊物的具体发展路径;而他们在自觉的事业追求、活泼的编排形式、明确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则是编辑人应该永远学习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22-28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和徐訏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独树一帜,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色彩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本文以《魔道》与《鬼恋》为例,深刻剖析他们作品中以黑色为基调展现出的丰富的色彩性,以及渗透在作品中的不同蕴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施蛰存和徐訏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15.
杨迎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8-12
储安平和施蛰存都是编辑,储安平的理想是想通过言论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施蛰存的理想是"要《现代》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大集合。"他们都不是为了赚钱办刊物,而是希望通过办杂志成就一份事业,但是他们所办的刊物又必须赚钱。储安平的《观察》是民间集股而成,没有津贴来源,所以只有刊物赚钱才能继续办下去;施蛰存是现代书局聘用的,现代书局的目的也是要赚钱,所以,他们必须在成就一份事业的同时,还要为了能赚钱来进行编辑出版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16.
黄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此外,其小说理论标攀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期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人黄岩撰写的一部章回小说。关于《岭南逸史》的研究,两百年来,已有一些成果,在作者、版本、小说类型、价值等方面都做出了探索。通过研究综述,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从而推动《岭南逸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