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怎样推动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各方面问题,我刊执行主编黄桂婵编审专访了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姚伟钧教授。  相似文献   

2.
讲授中国北方民族史,首先要强调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在疆域方面的贡献;其次是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再次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教学内容宜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2)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与北方民族有关的宗教文化;(4)民族经济活动;(5)民族文献。加强民族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特点与中国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有密切联系。通过伦理道德来把握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处理相互关系时强调以德教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民族之间较为平等的状况,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文化重视历史、重视传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精神文化上的相互传承,使民族精神长盛不衰。加之中华民族精神有突出的实践性,它强调躬行实践,促进了中国古代不断的变法和改革,保持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变迁、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先进思想、物质形态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被我们世代传承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如有老子的仁爱思想,儒家的庄子、墨子思想,有道家文化,有周易占卜,有《孙子兵法》,有《诗经》,有敦煌莫高窟这样的宏伟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绪论简明扼  相似文献   

7.
赵高丽 《考试周刊》2011,(69):95-95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相似文献   

8.
林半觉先生是享誉中国的金石篆刻家,学术文化界尊崇他为保护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英雄.他为中国保存民族历史文化所做的历史功勋永远彪炳人间,应受到人们的怀念.罗香林是香港著名的历史学家、客家学研究开拓者,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他为桂林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广,亦做出了杰出贡献.罗、林二老既是密友又是学术研究合作伙伴,二老均堪称学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夏斯 《儿童音乐》2016,(4):56-58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更能直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她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文化历史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二是兼容并蓄。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如古  相似文献   

11.
一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2.
艾田蒲终生热爱中国文化,他的《中国之欧洲》体现了艾田蒲对中国文化的真正尊重与理解,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拨。它推倒偏见陈说,还中国文化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他在书中主张从事与研究文化交流要有一种哲学精神,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共同发展,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共存,要深入文化底蕴,寻求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艾田蒲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观照,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他在西方大力介绍中国文学,为其争得在世界文学中应有的地位。他认为中西文学存在很多一致性,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他与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学术思想上相契合,都主张会通中西、融汇古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记述着我们的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追求与奋斗,其中也包含着他们在民族发展、民族融合上所走过的漫长曲折的道路,记述着组成中华民族的各兄弟民族如何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共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艰苦历程。了解与认识这一历程,对学生形成进步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和当今的民族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曲折,初中学生是否有兴趣探究,能否理解,有哪些认知障碍,他们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怎么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交汇点上兴起的,它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当然也是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交汇融合之后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也是对其他民族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有...  相似文献   

15.
刘军  李传爱 《考试周刊》2014,(28):146-14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在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及学习方面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是历史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在政治上,对于各国革命来说,无疑是应该与各国的实际、各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在文化上也必然要同各国的民族文化及其遗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各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精神财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文化、价值观取向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重要方面.探究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习俗,将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该国的相关政策.养老制度背后有表现多样的尊老文化,作为社会行为,中国历史上的养老受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