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去年六月,我到驻守在祁连山脉和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部队去采访.在兰州附近的一个小站候火车准备去酒泉的时候,在月台上遇到了空军航空兵某部的飞行大队王(志兴)政委.当时,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同志,您向东还是向西?"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噢,向西,到酒泉去.您呢?"我说."咱们同一方向.到清河.您到酒泉去,想必部队不是在那吧?"他边说边打量着我."怎见得?"我问他."从您这双皮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这边,虽然也都发了皮鞋,但穿的人不多,就是穿了也从来没有人把皮鞋擦得象您的这么亮."他把"我们这边"和"这么亮"说得特别重."您的眼睛可真厉害.我的部队在北京,到  相似文献   

2.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4.
朴槿惠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总统.很多人认识她,或者因为她有一位做总统的父亲,或者因为她是"嫁给国家"的"三无女人",再或者她的当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等等.然而,我对于这个人物的兴趣,来自于她对中国哲学的热爱.2007年3月,韩国《每日经济》的记者采访朴槿惠时,她谈到:"二十多岁时,我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父母都被枪杀,曾经信任的人离开,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段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哲学追求"内圣外王",终究是要落实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功用中的,这是一种对万物、对众生的有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梦回琉璃厂     
"到北京没到过琉璃厂,就不算真正到过北京."1984年刚到北京上学的时候,我听到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2002年,我刚到北京,和一位老乡吃饭。他老婆是某医院的护士,在饭桌上,她问我知不知道某个女明星,我当然知道;她又问我知不知道某作家,我当然更知道了。于是她告诉我,这个作家陪着这个明星去她们医院打过胎。怎么可能呢?我当时晾得刚塞进嘴里的一块肉差点没掉出来。  相似文献   

7.
1980年12月我去北京看望宋庆龄,当时她已经连日高烧不退。1981年3月23日,中央办公厅主任冯文彬找我谈话,告诉我宋庆龄患白血病,医疗小组已进驻她家,88岁高龄的她随时有意外发生,上海要从即日起作好按宋庆龄意愿将她安葬在上海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鲜花慢慢开     
他和她恋爱到第二年的时候,他下岗了.她闷闷不乐起来,觉得安全感全没了.他知道了她的心思,搂着她,坚强地说道:"等我吧,我会早日回来娶你的."  相似文献   

9.
杨景山,1903年10月5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五)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其父杨占卿经营棉纱布庄,乐善好施,人称杨善人.景山为其长子,自幼喜读书、善思考,有着广博的知识.1918年(时年15岁)冬,与王涤孚女士结婚.王涤孚就是我们大姨,她没有读过书.据大姨说,婚后,杨景山曾对她说"你一字不识,别人讲什么新道理你一点也听不懂,我来教你识字吧."开始先教她拼音字母,后来杨景山到保定读书,他要求她每周用拼音字母给他写一封短信,收到信后他再在拼音字母旁注上汉字,再寄回让她按拼音字母学习汉字.大约两年时间,王涤孚已经能读书看报啦.  相似文献   

10.
《日子》成书的日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懿翎 《编辑之友》2001,(5):38-40
在写这篇文章的开始,我要首先承认自己是用拙劣的强制之举认识倪萍的.1997年冬暮的时候,我搞到了倪萍的呼机号码,我每天平均呼她三次以上,而且连续呼了近半个月.倘若当时我稍作冷静的忖思,我会对自己的行为赧然,倪萍不是一部供人阅览的文献,倪萍更不是茫茫黑夜前的最后一道晚餐,任意横征暴敛他人的宁静与时间,该是大不当的.倪萍没有让我失望,尽管当时她正忙碌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她还是给我回了电话,说年后再联系.  相似文献   

11.
<萌芽>杂志跨过半个世纪了,前二十五年山险水寒,后二十五年柳绿桃红. 1956年3月,正当社会主义建设红红火火的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适时地联合举办"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当时上海有八名作者前往赴会,眼下健在的尚有一半,其中两人在<萌芽>,那就是唐克新和我.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13.
当我拿到上一期《北京档案》杂志的时候,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这是她的总第199期,下一期就是她的200期了.作为《北京档案》的老朋友,作为《北京档案》的老读者,我由衷地为她的成长而高兴,由衷地向她祝贺.  相似文献   

14.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1982年7月30日到单位报到的。这个日子记得清楚,是因为同学告诉我,报到要在月底,那样可以拿到半个月的工资。当时北京二环路以外就是大片的庄稼地,我要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78年成立后,几易其址,现在搬到安定门外蒋宅口外馆东街一处三层楼房里,周围都是农家和玉米地,幸亏家在北京的朱延平同学接站,把我送到地方,他在此前已经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管人事的同志把我安顿到三楼的宿舍里,又和我要进入工作的部门打好招呼,我就准备上班了。  相似文献   

17.
初会江青 1958年7月旬,国家体委调我去北京教授首长太极拳,当时我正在业余整理武术理论和史料,就随身携带了两箱武术书和工具书立即启程.17日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18.
亲历美国社区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女儿读着一本叫<诚实>的书,书中问道:"你今天诚实吗?"五岁的女儿赶紧点点头,但又马上正经地说:"只有一件不诚实的事,现在我正想告诉你呢.就是我白天跟你说,我的嘴是我吃雪饼扎的.其实不是.是我咬钱罐小兔兔的耳朵扎的."啊!一本书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让孩子马上说实话.我千辛万苦,从小教她要做诚实的孩子,从"诚实找釜头"到"牧羊少年",以为她可以是一个至少不说谎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9.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交出去."简单一句话,清楚说明了作家苏伟贞面对数字出版浪潮的态度.早早就决定将系列作品全部数字化,上架平台甚至远及大陆市场,虽然始终笑说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出版社咨询,但苏伟贞的确已为台湾文学作家踩出了新的数字足迹.问她为什么愿意步出舒适圈?原来,这一切竟与她深厚的出版背景,大有渊源. 历经手工排版与铅字印刷,再看着产业逐步走人数字化,苏伟贞反而体悟到印刷过程对作品的伤害.她甚至把文字在编辑台流动,比喻成一趟流水经由土壤层层过滤的旅程,"最后,水就是水,沙就是沙,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周末偶感     
周末访友,适逢其七岁女儿燕燕捧书诵读古诗.我不禁夸奖道:"进小学才几个月,就能朗朗成诵,聪明可喜."老友答道:"她哪里识多少字,这是本注音读物,每首诗句的上端都有汉语拼音,与其说她在读诗,倒不如说她在读拼音."正说间,忽听燕燕读道:"chuāng(窗)前明月光——""读错了."我打断她,纠正道,"应该念chuáng(床)前明月光."燕燕看看书.歪头对我说:"书上明明写的是chuāng(窗)嘛."我伸手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