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要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必须首先确立并坚持正确的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才能保证正确的城乡关系发展方向.单靠市场机制或国家计划干预都是片面的,必须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原则、发展和稳定相统一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原则和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2.
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从定量分析研究上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从城乡关系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城乡协调度和发展协调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指标体系.以陕西省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别得到各区域城市和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后,通过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得到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评价值,并划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类型和探究区域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得出,陕西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城乡发展活力;三是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四是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农融合;五是坚持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六是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增强人民的创造性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七是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促进城乡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同论视角构建城乡物流复合系统,分析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协调发展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城乡物流交互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理论构建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从物资流通、资金融通、信息流通和商贸流通协同互补等方面提出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且作用重要.基础设施产品自身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供给在我国直接反映了城乡关系的发展及城市化的走势.分析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原因及解决办法,就能深入的解读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对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研究做归纳总结,首先概括...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城乡协调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其间包括人、物、信息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文化相互渗透,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快速发展,城乡社会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仍然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针对西北民族城乡协调发展的特殊环境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9,(2):69-74
为了促进商洛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商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四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商洛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商洛市2007—2016年的城乡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商洛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1.338上升到2016年的0.647,其中经济因子促进了商洛市城乡协调发展,但环境因子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研究的着力点。在对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分类认识的基础上,理论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在定位、资源、组织、运作等四个维度上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乡失衡的区域差异必然决定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基于中国城乡失衡的区域差异分析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本质,选取一组衡量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模型.并以双重滞后型城乡关系的典型区域--甘肃省为例运用此模型,对该区域的城乡协调度作了实证分析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未来应着眼于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来促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兼顾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将会对我国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体讲;一、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树立大局观念;二、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统筹城乡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创业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结合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我们认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应从营造和谐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系统创业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及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入手,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大国的国情、“三农”问题、城乡差距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的解决都有赖于城乡的统筹发展,我们应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农民和市民待遇;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被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其中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乡差距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在城市的优先发展更扩大了城乡"数字鸿沟",并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加快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理论赋予高等教育以全新内涵,并指导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而高等教育也急需反思自身的种种不和谐。高教改革中矛盾冲突不断,影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的高等教育新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公平对待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存在许多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领域许多权益的缺失,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间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文章对此提出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要紧紧围绕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建设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来强化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坚持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实施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虽然分析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