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古今两部有代表性的字书《五侯鲭字海》与《汉语大字典》比照,笔者认为“(籍)”“菥”皆是“策”的异体.“(馒)餬”“(骶)餬”“(锯)餬”与“醍醐”不是同一物质.“(跑)”即“跁”字异写.“(扣)”从手从△,会意字;“払”“(捌)”是“(扣)”的讹字;“收”是“(扣)”的后起字,与“(扣)”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扣)”“払”“(纠)”“收”,当初应是异体字.“礽”应是“仍”的分化异体字.“蚌”和“廑”音义不合,非异体字.  相似文献   

2.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我”(110)、“我辈”(2)、“朕”(36)“吾”(27)、“俺”(7)、“咱”(7)、“咱们”(1)、“某”(5)、“某等”(1)、“其”(1)、“奴”(1)、“奴奴”(1)等12个,详细诠释它们的语法功能和特点,有助于人的了解宋元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3.
全国卫视大专教材《古代汉语》,是一本颇有影响的教材。但其所举通假字的例证,有些颇不适宜,混淆了通假字与异体字、引申义等的界线,如“鲜”(),“薄”(迫)、“畜”(蓄)、“雠”(仇)“”(修)、“指”(旨)、“趣”(趋)、“关”(贯)、“亡”(无)等,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4.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_、__^_‘.x__、_lx十1__、。。t-___、,j二.设全集1一二,集合E一卜卜二专,neZSI一卜卜一上大上,nEZS,则1可表示为().“”———”““一’”““一’““’““2’““—一’“““““2’“”—一’””““”—”””””(A)巨UF(B)EUF(C)EUF(D)E0F2、函数f(X)一X?,则不筹式f-’(X)>f(X)的解集是().(A)(o,一1)U(0,1)i()(-l,0)U(1, co)(C)(0,1)(D)(-l,0)、1。_、2_.;。——、。。—一3.gtga=卡,ig(a一p)、一。亏,贝utg(p—Za)的值是().—”—“”一二’“””…  相似文献   

6.
诗经二南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有(周南)(召南),列“十五国风”之首。但这种编排体例是否合适,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程大昌以“南”为乐名,“(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邢)至(幽)以所从得之地名。”(‘)将“南”从“风”中分出,另立一类。顾炎武提出“四诗”说“(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南)(幽)(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这些观点很有见地,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二南”与“风”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称“南”而不称“风”?“二南”主要产生于哪个时期?“二南”…  相似文献   

7.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8.
【知识点呈现】 反身代词 1.概念。表示“我自己(myself)”、“你自己(yourself)”、“他/她/它自己(himself/herself/itself)”、“我们自己(ourselves)”、“你们自己(yourselves)”和“他们自己(themselves)”的代词,  相似文献   

9.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1.
周庆林 《河北教育》2009,(11):38-40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校长应该起到“规划师”(进行目标定位和建立学校管理体系)、“拓荒者”(开发课程资源)、“总经理”(实施全程管理)、“培训师”(做好培训工作)和“评估师”(创新课程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教育“战略化”;(2)教育“国际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5)教育“法治化”;(6)教育“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7)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教育改革“特色化”;(8)学科整体化、人才素质“综合化”;(9)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高素质化”(10)学习“终生化”。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实题”,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自然现象为题眼命制的试题。这类实题,在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中呈稳步上升趋势。既有全命题,比如“心中的彩虹”(天津)、“收集阳光”(辽宁沈阳)、“心海里的那朵浪花”(辽宁大连)、“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江苏南京)等;还有半命题,比如“让____像门前小河般流过”(广西百色)等;更有话题作文,比如“翅膀”(重庆)、“种子”(山西临汾)、“窗”(山东胶州)、“钥匙”(山东莱西)、“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山东临沂)等。面对这些不同题型的实题时。我们必须冷静分析,恰当应对。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教学成果“习与性成:小学习性教育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总结成果培育策略,主要在于学校始终坚持做到:“同化”教育理念(灵魂),建立申报“制度”(指南针),高效优质“执行”(行动保障),建立“人才”团队(队伍保障),“活动”凝聚力量(催化剂),坚持文化引领(精神力量),“物化”材料整理(重要媒介),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坚定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数学阅历     
“熊猫”大团聚(1600只),返乡专列玩“杂技”(10万),镜子般的新型机器人(10种),巨型毛绒玩具兔(61米),超级“变脸”大王(365幅)  相似文献   

16.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考场作文,似乎是特别偏爱辩证思维的题目,此类题目一再出现,高考作文尤其如此。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一)、“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全国卷二)、“平凡与自豪”(辽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语言与沟通”(广东卷),2005年“忘记与铭记”(全国卷一)、  相似文献   

18.
本刊策划的主题式重点研究选题,旨在反映高端学术视野,引领历史教研方向,请广大读者朋友按照“关键词”和“相关主题”的提示,着重从(1)“学习价值概述”(相关主题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2)“重点难点解读”(主干知识、核心概念、重要问题的重难点)、(3)“典型试题分析”(解读命题与考查的秘诀,指点答题策略与要领)、(4)“模拟试题举例”(原创模拟试题2—4道)、(5)“考查方向指点”(备考思路拓展以及考查的重点和角度)这五个方面撰写稿件。  相似文献   

19.
期末测试题     
一、我会选(每小题3分,共30分)1.我们通常说的“男低音歌唱家”和“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A)响度大小(B)音色好坏(C)音调大小(D)上述三项都不对  相似文献   

20.
“给”的语义非常丰富,共有八个义项,对应三个词性。文章描写“给”的语义类别,考察了其语义演变过程:在认知隐喻与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给”的本义(使事物位移)分别向给2(方向性标记)、给3(允许某人做某事)、给4(目标性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4”向“给6”(强处置标记)、“给8”(处置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3”向“给5”(施事标记)向“给7”(强施事标记)引申的链条型过程。最后讨论“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演变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