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药》的结尾处“花环”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课本《教参》基本上沿袭旧说,认为:“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他(指鲁迅)在寂寞悲哀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所以他在小说中夏瑜的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5.
在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行榜中,《边城》仅次于《呐喊》,名列第二。【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一1988),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风凰县人。、少时从军,后弃武从文。1924年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后杰作频出,累计出版作品集72个,其中小说集50多个,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八骏网》《萧萧》《月下小景》、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长卷散文《湘行散记》等。  相似文献   

6.
7.
沈从文依赖真善美的信念,通过《边城》具象与抽象,此在与远方,现实与理想,和谐与解构,压制与同化等意象纷呈的空间描述,构建了风韵多层的美学景观和"意义地图",塑造了翠翠、二佬挣扎于多维空间中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边城》也是投射沈从文家国之忧、彼岸情怀的心理空间。《边城》空间叙事的核心在于处处彰显历史机缘、社会转型、文化混血,展现在该空间中的系列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塑造人物和揭示文本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茶峒,边城,给我留下的印象远不同于杭州的西子之柔,飞天的婀娜多姿……那是一位久居大山中的少女的腼腆、清丽、质朴,呆在这个世界深藏着的某个坳里,无论怎么走,仍旧是环山而行,绕水而转。翠翠,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迹,也和那一方水土一样,贴着地,傍着山的生活。山、水、人、情,就这样在我的情感中连为一体了。翠翠的身世,老船夫的贫穷,却没有惯有的悲,只让人觉得静,一如那条安静的溪流;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不免有些让人恐怖。于是一切都这样,该来的来,这也就像大多数中国农民过日子一样:安静地,没有更多想法。看一阵儿划龙舟的热闹,喝几盅烧酒,唱…  相似文献   

10.
《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学习侧重点体味人性美和人情美,鉴赏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解说: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写于20世纪30年代,小说以湘西偏远的小城为背景,讴歌自然化的人性美,语言风格清新淡远。学生对课文内容可能有隔膜,再加上节选部分篇幅较长,这些都给自读增添了难度。因此自读要求不宜过高。小说最主要的特色在于表现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爱,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应据此确定感知和…  相似文献   

11.
《边城》     
<正>推荐者语《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21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长诗。这不是长卷,是21开连续性的册页。《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选自《又读<边城>》  相似文献   

12.
不记得何时在何本杂志上,曾看到一幅边城湘西凤凰的图片:一湾幽静深邃凝然不动的碧水,水边是依水浣衣的土家妇女,深蓝的土布衣裙,繁琐又华贵的银饰,那样蓦然地一抬首,幽幽的眼波与水波相映;身后是一栋栋密密挨挨的吊脚竹楼,你挡着我,我掩着你,灰暗而斑驳。袅袅炊烟正升起,仿佛可以听到火塘中木柴爆裂的声音,嗅得到松木的清  相似文献   

13.
多义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字"青"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多样的含义。本文着重分析中文小说《边城》中"青"字的不同蕴含,以金介甫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两个译本为参照,探讨汉语多义词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在源语含义确定的情况下,"青"在不同译本中的英文对等翻译相对直观和统一;当中文含义模糊时,英译分歧出现,这种差异以译本形式体现了语言内涵的发展变化。对源语以及源语文化理解深刻才能准确把握翻译策略和词语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沈从文的《边城》 ,自其发表以来 ,已有很多研究文章问世 ,正的反的各有说法。近来细读《边城》数遍 ,总觉还有一些要说的话 ,那就是《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人生理想 ,他把湘西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演绎成了他的人生天堂。所谓 :地域的边城 ,精神的中心。《边城》写于 1933年 ,对于这个年份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当时中国正处在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 ,正所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沈从文此时正在北京 (北平 )求学 ,他面对的现实与他心目中的“茶峒”有着巨大的反差。而对沈从文来说 ,他是非…  相似文献   

17.
(一 ) 《边城》发表于 1934年 1- 6月的《国闻周报》。刘西渭曾称这是“一部 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小说的发表,颇具意味地回答着 1933年以来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实践着“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的“京派”文艺思想②。 作品自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成了评论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边城》始终是人们透视作者精神世界,解析作者作品底蕴的一个无法取代的窗口。面对作者笔下古朴、纯美的“边城”桃源世界,人们神往、礼赞,但又不免对沈从文的人生态度与文学理…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目标:(1)梳理分析作品生动的人物形象、淳朴的风土人情,了解作者构建的理想世界和寄予的美好感情。(2)视角转换,提炼和重构文本信息,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3)通过规范的学术研究,深入理解意象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核心问题:"边城"里的人们为什么不能走进彼此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教育(陕西)》2007,(3):F0002-F0002
2007年7月12日上午,由联想集团陕西公司组织的08年北京奥运炬巡游活动来到陕西省电化教育馆。顿时,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员工们奔走相告,分享着喜悦心情。火炬在员工手中传递,大家纷纷高举火炬,留下美好而神圣的瞬间,并祝愿奥运会圆满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边城》作为中学审美教学的代表性作品,流淌着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之美,善良朴实的人性人情之美,语言、感情、环境、人物浑然一体的结构美。在引领学生发现、体悟文章中无尽的美时,教师也要注意带他们走向生活,发掘生活中五彩多样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