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是以百年老校——太仓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为基础异地重建的一所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学校的前身是清朝太仓州考试院,1907年更名为太仓州中学堂。学校在娄东文化的浸润中,幽香不绝。  相似文献   

2.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3.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在这些诗作中,以时事为题材的诗篇历来最为人所称道,有史诗之称.吴伟业的同乡晚辈徐元润在为顾师轼编写的《梅村年谱》所作的序中说:“吾乡梅村先生之诗,亦世之所谓诗史也.”意思是说,吴伟业的诗被誉为史诗,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徐元润的说法并非谀词,而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清一代,不少  相似文献   

4.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5.
吴伟业诗所表现的灵魂深处深刻的矛盾、痛苦,根源于他所秉持的“忠孝节义”信念体系本身包含着悖论,从中可以探析传统士大夫的心灵悲剧。吴诗底蕴不易把握,在于“梅村体”的特点:取材史迹、熟于运典、讽议隐约。研究吴伟业诗应注意“于所不言求其言”,发微探心,《吴梅村歌诗编年笺注》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与以王锡爵之孙王时敏为代表的太仓望族王氏,三世交往,关系密切。吴伟业编选《太仓十子诗选》,时敏之子王揆、王撰、王扌卞、王摅占“十子”之四席,王揆、王扌卞、王摅且是他的弟子。“太仓十子”之外的时敏长子王挺,亦为其门人。又,时敏之子、锡爵之曾孙王扌炎与伟业亦有交往。吴伟业与王氏等高门交往密切,除了文学、艺术上趣味相投外,亦有其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7.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李学颖先生校辑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和叶君远先生的《吴梅村佚诗辑考》、《吴伟业佚文辑考》,尽了很大的努力搜辑吴氏佚作,但仍有遗珠之憾。现将从别集、总集、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序2篇、书信2通、诗4首,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9.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施祖毓新著<吴梅村钩沉>以严肃细致的考辨,矫正了文学史研究中对吴伟业及其诗文的"误读",揭示了在明清鼎革所造成的历史困境中,一批和吴伟业有类似处境的文人的其实心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1.
与历代其它诗话相比,吴伟业的《梅村诗话》有其显著特色。出于某种顾虑,作者在创作《诗话》的过程中对所品评的诗人进行了严格筛选,确定了十二人,同时通过对他们的事迹和诗歌创作情况的介绍,表达和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意愿。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病逝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对于吴梅村“圆石”立墓之举,前辈学者颇多议论评说,但对吴梅村墓前所立之“圆石”究竟为何物,或未加详查,或略有误解。文章主要对诗人吴梅村死后以“圆石”立墓这一事迹进行初步地辨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吴梅村(1609—1671),名伟业,字骏公,以号名世,江苏太仓人。他是由明入清的著名诗人,其七言歌行体叙事诗是清诗中独擅胜场和影响最大的作品,被人们称之为“梅村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梅村长歌.古今独绝”从晚明崛起的吴梅村,正处在“前后七子”拟古主义余波荡漾的时代。他的诗歌,却能自出机杼,以其风格的绵丽宛转,叙事的繁富纷呈,表情的蕴藉深厚,既从实践上冲击了模拟遗风,开清初诗坛写实新风气,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无限的魅力,显示着“梅村体”的实绩,为中国古典叙事诗殿后。  相似文献   

14.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15.
<正>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我校在课程建设中,努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学校所在地太仓地区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娄东文化"为引领,对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开发,使我校的课程体系更具特色化,从而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推动学校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一、以娄东文化为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国家课程实施凸显校本化1.渗透娄东文化资源,拓展国家课程  相似文献   

16.
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石砫厅志》记: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之子马祥麟娶妻"马凤仪",即山西沁水窦庄忠烈公张铨之女"张凤仪"。然而张铨之侄孙张心至,曾在四川任职,却认为沁水窦庄张氏家族根本没有"张凤仪"其人,《石砫厅志》所记是捃摭采集清初戏曲家董榕《芝龛记》传奇中材料,附会杜撰作成。本文依次对《芝龛记》、吴伟业《绥冦纪略》与《明史》等信史、正史,刘景伯《蜀龟鉴》等野史、笔记进行了系统考证,认为"窦庄忠烈公张铨有女张凤仪",纯属戏曲家与野史家言,不可为"实录"。要解决张凤仪的真实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张心至提出的问题,而张心至所言,是难以否定的铁证。  相似文献   

17.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18.
正明清时期,画家辈出。他们不仅善书法、工诗词,而且人物、山水、花鸟画样样皆能。清初的王时敏便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今江苏太仓人,系山水画"娄东派"创始人,著有《王烟客集》《西庐画跋》《烟客题跋》等。他的作品追求古人法度,仿古变古是其主要特征。王时敏所作《端阳墨花图》,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上有其款识曰:"丁酉重五戏墨,西庐  相似文献   

19.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教育,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曾先后执掌多所著名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起元执掌娄东书院三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他为书院生徒制定的《娄东书院规条》,推动了娄东书院的发展。娄东书院后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沈起元实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业论     
“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这首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陈子龙的“唐音”,全部诗作的核心是慨叹兴亡,本人政治品格等于由南入北的庾信,虽仕新朝,不忘故主。乾隆年间诗人洪亮吉则比之为息夫人,为江总,意思差不多,既指责他有亏大节,又同情他不忘故主,同时肯定他才华艳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明崇祯四年(1631) 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迁东宫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转左庶子。南明宏光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钺不合,辞官归里。南明亡,乡居十余年,绝意仕进。顺治九年(1625) ,两江总督马国柱疏荐,诏令至京。侍郎孙承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