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王个簃乃吴昌硕衣钵传人,有“当代缶庐”之誉。早年追随吴昌硕,浸淫于传统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探索创新,笔墨紧随时代;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个簃先生诗书画印,高浑郁勃,古茂班斓,堪称大师风范。其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美德,老而许坚的爱国爱乡情怀,更是垂范艺林。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1844—1927年),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今属孝丰县)。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补、芗圃。他出身于清末一个书香门第,一生基本上是在坎坷磨难中度过的。他饱经世事,到晚年诗书画印融合贯通,独创大写意画新风,是中国近代画  相似文献   

4.
吴昌硕(1844—1927年)是近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苦铁等。 吴昌硕学画较晚,约在35岁。结识任伯年时,由于当场画了一幅画,受到任伯年的赞许。深受鼓舞,才决意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吴昌硕绘画的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平努力之处,在于能以书之法作画。”他将多年从事篆刻和  相似文献   

5.
吴昌硕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艺术大师,尤以篆书最为“名世绝品”。特殊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铸就了他特殊的艺术品格。他几十年“强抱”《石鼓》,不拘成法,弃形取神,独树一帜,使《石鼓文》书法走入了空前绝后的境地,成为吴昌硕艺术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特质。在当今书画艺术蓬勃发展之际,有必要对吴昌硕篆书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或许能得到某些启示,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艺术审美追求和发展方向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释“缶”     
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所击的“缶”是什么东西呢?《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说:“缶,古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这条注释是欠妥的。“缶”在这里不是打击的乐器,而是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秦人歌唱时,常击缶为节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解释“缶”说:“秦人鼓(敲击)之以节歌(做为唱歌的节拍)也。”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字典  相似文献   

7.
名画欣赏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其早年作品画法工谨,多取古意;晚年始肆力於梅竹、兰石、松菊花卉。他将金石、篆刻、隶书、狂草意趣融入绘画中,用笔多取中锋,线条遒劲,自然蔚为大家风采。这幅作品运用篆书笔法,疏阔纵放,雄浑有力,显现出磅礴而茁壮的气势。  相似文献   

8.
名人大竞猜     
1.古代有一种器具肚大口小,称为“缶”。他称自己为老缶,意思是嘴笨。但他肚里有学问。他画、书、印、诗俱佳,是西泠印社的创办者。2.大学三年级他就被破格录取读博士研究生。他是第一位既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又获得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劳福雷特奖”的华裔科学家。3.他是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但他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艺、戏剧、象棋和太极拳都有研究。公众熟悉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坚决反对伪科学的勇敢斗士。4.从被美国军方授予上校军衔到成为“中国导弹之父”,《纽约时报》说:“这个名字背后,有着…  相似文献   

9.
高启为明初大家,一生诗文极富。历来崇尚高启诗文者也不乏其人,故他的诗文被传抄刻板付梓流行于世的也较纷杂,今将他的诗文版本加以探源考辨,这对研究高启诗文也不无裨益。 高启一生写了两千多篇诗文,分别收入《江馆集》、《娄江吟稿》、《吹台集》、《凤台集》、《姑苏杂咏》、《槎轩集》、《扣舷集》和《凫藻集》。元至正丁末(1367)年,他将移居青丘后即十年离乱时期所写的《江馆集》、《娄江吟稿》共七百三十余首诗辑为《缶鸣集》。因他自谦“未敢与昔之名家者比”特取《楚辞·卜居》中的“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之意而命名的。并请先辈胡翰、名流王祎、好友谢徽为其书写了序。与此同时,吴中四杰之一即高启诗友徐贲也辑成高启的《缶鸣集》,并请高启的另一好友王彝为其书作序。于是高启的《缶鸣集》就有两种手抄本并行于世。  相似文献   

10.
先曾祖吴昌硕先生究竟何时从苏州迁往上海,研究家们看法不尽一致。海内外议论较多的是六十八岁、六十九岁迁居上海之说。潘德熙、童衍方在《吴昌硕年表》中说:“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六十八岁自苏州迁沪定居。”(《书法》1984年五期27页)日本美术史论家鹤田武良在《吴昌硕评传》中说:“翌年,民国元年(1912年)吴昌硕‘从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12.
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以诗书画印皆擅长而享誉海内外。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石鼓文最为著名。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吴昌硕的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盛极一时,小说的创作和译介风起云涌。畏庐居士林纾,这时“尤耽于小说”,对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大量翻译西洋小说,而且自己也从事小说创作。据马泰来统计,林译作品达一百七十九种。其创作小说也不少,长篇有《金陵秋》、《劫外昙花》、《巾帼阳秋》和《京华碧血录》;短篇及笔记凡数百篇,曾汇为《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出版。一个如此热心小说译著的人,他对小说的文学地  相似文献   

14.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诗、书、画、印的艺术大师,艺坛尊其为“四绝”画家、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吴昌硕纪念馆由华夏文化旅游区开发公司与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于1994年初发起筹备,华夏公司出资建造,建筑面积972平方米,投资300万。手书体“吴昌硕”铜字镶嵌在古朴的柚木屏风上。  相似文献   

15.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此注释对“俊采星驰”的翻译弊端有二:一是“俊采”译为“俊美的人才”不当;一是主语“俊美的人才”与谓语“飞驰”搭配不当,人怎能流星一样飞驰?为何要飞驰?“俊”本义就是“人才”,《说文·人部》:“俊,材千人也。从人夋声?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耙淖釉唬?‘千人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可见“俊”字本为“才能出众之…  相似文献   

16.
寄庐·得寄     
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为我辟一专栏“寄庐随笔”陆续刊出后,就有人问我:听说近代易学大师杭辛斋在上海也有个“寄庐”,是否尊寓即为杭氏故居,抑或是景慕其学而追效之?我说,非也,非也,不过杭氏著述,接近中年时倒的确略有涉猎,觉得其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入狱的人品,颇值得称道;于其论《易》读书得间处,亦有所会心,但对其自称曾获异人传授而有“前知”之明的自诩,则觉得“江湖气”太重。未免有点故弄玄虚。虽当时胜流,如袁克文、严复、刘成禺、应成一诸公,都深信其说,也决不可盲从。因为细读其书,实在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神验”迹象。再说其海上寄庐,也早已鸿印全无,不易考索了。我于杭氏,学虽不及,却自有所诣,未许相师,彼此斋名相同,不过是无心偶合罢了。  相似文献   

17.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固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冥神却扫”(《广艺舟双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包世臣论书的基础上,“发先识之复疑,窍后生之颐奥”,著《广艺舟双楫》,凡二十七篇。  相似文献   

18.
在《过大孤山小孤山》一文中,“俊鹘抟水禽”的“抟”字是句中难点,也是本篇课文难点之一,课本未注。有人认为“抟”作“攫取”或“玩弄”解均不妥,应解作“率领、统领”(见《中学语文》1985年6月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俊鹘,就是大鹘。鹘即下文所说的“栖鹘”。旧版《辞海》  相似文献   

19.
正吴昌硕少时生活清苦,但勤奋好学。他无钱买纸笔,以脱毛败笔蘸清水在砖上习字;无钱买石章,便在砖石上学篆刻。后弃仕途而潜心艺术,自刻印章"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吴昌硕56岁,任安东知县一个月便辞官)。吴昌硕30多岁学画,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在诗、书、画、印"四绝"中,绘画是其后学而集大成的一项。  相似文献   

20.
〔为乡里所患〕(初语二册《周处》)课本注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欠当。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为……所”表被动的句式,“为”引进主动者,“所”字后面是动词,这种例子在古文中常见,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剖。”(《史记·项羽本纪》)“囚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聊斋志异·席方平》)“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梦溪笔谈·活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