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2.
沈祯江 《新闻知识》2005,(12):81-81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是昨天的新闻”,或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为谁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工人的位置在车间,农民的位置在田头,战士的位置在哨卡……那么,记者的位置呢?可以说在哪儿都可以,因为他要反映各条战线的人和事,不可能有固定的位置,更不能整天蹲在办公室里。对此,著名军事记者、作家魏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记者的位置在一线。”这“一线”二字,就科学、准确地把记者的位置定好了。换句话说,记者不管在哪儿,非要到第一线不可。“记者的位置在一线”,就意味着记者必须直面生活、融入生活,工作并不是8小时工作制,也没什么上班下班之说。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一睁眼就应当而且必定是在“班”上,也就是说应时刻处于工…  相似文献   

4.
问:我很苦恼。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闭着眼也知道谁家门朝哪儿开,但老是写不出像样的新闻,不知为啥? 答:可以说你是一位“地方通”,对当地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你的一个长处,这个优势比专业记者强。但是,在“熟”字下掩盖着一个不足,对什么都看惯了,新闻敏感减退了。也可以说,这是通讯员的一种“地方病”。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吐鲁番有一位爱好摄影的通  相似文献   

5.
湖北新闻界的同志告诉我,《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是一个有胆略的记者。真没想到,我见到的他,竟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年轻人。“王楚同志,你写的那几篇敞开武汉三镇大门的报道,我们都看了,想请你谈谈采访经过,比如……”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咯咯地笑了:“我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初次见面,王楚这么一说,气氛也就宽松了许多。三十出头的年纪,一米七○的个儿,还有那一张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爱说笑话的嘴,谈起什么来,没有顾  相似文献   

6.
讽刺幽默     
《新闻天地》2009,(9):59-59
任君选择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准备好了晚饭。“亲爱的,今晚的菜你可以选择。”妻子说。“都有些什么菜呢?”“芦笋。”妻子答。“有什么选择呢?”“你吃或是不吃?”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搞新闻报道4年来,每每听同行和编辑们谈及“新意”,可我一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新意”,什么样的稿子才算有“新意”?辽宁曾振亚育振亚同志: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其他文章,目的都是发表出来给读者看的(或听的),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就要追求新意。什么是“新意”?我说不上准确的定义,只想告诉你两句话:一是新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只要读者读后有新鲜感,受启发受教育,就可以说此文有新意了;二是不要认为新意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一篇文章,不必追求处处有新意,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只要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有与众不…  相似文献   

9.
期刊编辑要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意识”,这就需要解决好“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其中,“五个W”即: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at(是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上,时常可以见到发生或破获特大案件的消息,如特大盗窃案,特大贪污、受贿案,特大杀人案,特大盗枪案,特大交通肇事案等等。但什么算“特大”,没有明确的界线,内容往往相差很大。如贪污一万、几万元的是特大贪污案,贪污十万乃至几十万元的,也是特大贪污案。“特大”一词象个橡皮筋,在哪儿都可以套得上。遍查我国的法律、条例,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特大”,更不用说确定其界线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特大”,恐怕谁也讲不清楚。从  相似文献   

12.
1968年9月,阴通三毕业后来到太原。分配办的人看来是老生常谈了:“城里没地方,近郊也没有。远郊只有曲阳、娄烦、古交要人。”小伙子笑了笑:“哪儿也行。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那人瞅了他好半天。大概是还没有碰到这么容易分配的大学生吧。在古交区文教办公室,接待的人对他说:“区里也不要人,只有乡下的学校里要。”小伙子一边擦汗,一边微微笑着:“哪儿也行。”于是,他沿着一道干河沟步行十多公里,到了后潮。一所新办的七年  相似文献   

13.
来自西方国家同行的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做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应也很敏感,不是什么记者都可以报的,也不是期货领域里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媒体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夜深人静,只听见蛐蛐的叫声.忽然,从文具盒里传出一阵说话声,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橡皮妹妹说:“你们说,我们中谁最有用呀?” 铅笔大哥接着话题说下去:“当然是我了,你看,小主人一天之中都离不开我,没有我,计算、演算、画图、写字都无法进行,再说……” 直尺弟弟打断它的话,说:“不对,应该是我,没有你,小主人还可以用钢笔嘛,没有我,就不行了,就没法测量、画图,当然是……” “ 不对,”橡皮妹妹生气地说,“我看还是我吧,没有我,小主人的作业就又脏又乱,有了我,作业本才会如此整洁,我看应该是我!” 就这样,…  相似文献   

15.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相似文献   

16.
汉语体系 ,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 ,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 ,实在不好说的 ,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 ,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 ,“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 :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 ,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 ,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好了。我们不必扯失业和下岗之类的概念游戏了 ,还是讨论一下它们的实质吧。下岗 ,对于下岗人来说 ,恐怕并不是什么福音。个中原因 ,我想 ,只要是学过算术加减法而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 ,都能悉…  相似文献   

17.
“豹尾”种种新闻评论的结尾,通常用来概括全面,表明结论。但,也不一定。前面已经谈到,可以把结论放在头里,它已经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开门见山的方法;也可以在正论部分通过论证把结论告诉读者,特别是一些篇幅较短的评论,论点清晰,论证有力,无需另装一条尾巴,再来重复全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并不是说新闻评论的结尾无足轻重,可以随心所欲,写到哪儿就结到哪儿。历代评论家都反对“多余的尾巴”,也反对草草搁笔,他们都很精心地设计评论的结尾。古人主张文章要有“豹尾”。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豹尾”种种新闻评论的结尾,通常用来概括全面,表明结论。但,也不一定。前面已经谈到,可以把结论放在头里,它巳经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开门见山的方法;也可以在正论部分通过论证把结论告诉读者,特别是一些篇幅较短的评论,论点清晰,论证有力,无需另装一条尾巴,再来重复全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并不是说新闻评论的结尾无足轻重,可以随心所欲,写到哪儿就结到哪儿。历代评论家都反对“多余的尾巴”,也反对草草搁笔,他们都很精心地设计评论的结尾。古人主张文章要有“豹尾”。毛泽东同志的新闻评论的结尾,就很有这种特色。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20.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