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2.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庆祝教师节30年,《上海教育》杂志特别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来自不同时代的一线老师。请他们谈一谈“我为什么选择做教师”。在倾听老师们真实的心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每个人选择做教师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在“老师”这个共同的名字下,爱教育、爱学生,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5.
向死而生     
主持人语 说“死”,其实是在说“生”。正是对生的苦苦依恋.人们才一直纠缠“死亡”这个话题。就像高僧们说“放下”,其实正是“放不下”;就像人们呼唤“和平”,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战争”。  相似文献   

6.
沈鹤 《小读者》2011,(10):52-52
我们比喻表面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的现象,往往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我们都知道,藕同别的植物一样,也有运输水分的组织,它叫导管。藕丝就是从导管内壁抽出来的。植物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分,往往会增厚成各种纹理,有如环状的,  相似文献   

7.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8.
干电池为什么会“跑电”呢?干电池“跑电”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在保存的时候,与导电体接触或者是空气潮湿,造成正负极之间导电。另一方面是由于干电池内部各种原料不纯所带来的杂质产生的影响,使锌与氯化铵无时不在消耗,电容量不断降低。另外,在电解液中,存在不同价的同种杂质金属离子,也会引起干电池“跑电”。而电池连续照明(或作其它用)时间太久,往往会使电解液的浓度和锌筒的厚薄不一,部分发生破裂,或受潮等,都是干电池“跑电”的原因。干电池为什么会“跑电”?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重说纷纭,本文从个性特征方面再去寻找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平心而论,我们的作教学人精神太少。少在哪?就少在不能“以人为本”,大胆地鼓励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个性,当然更谈不上培养个性!  相似文献   

11.
佚名 《良师》2010,(10):52-5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启蒙》2022,(6):24-25
<正>大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晕车。随着车子向前行驶,晕车的人会感到头晕、恶心,甚至会呕吐。乘坐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晕车就变成了晕船、晕飞机。这种普遍的生活体验有个学名,叫晕动症。那么,人为什么会患晕动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它呢?  相似文献   

13.
今天,爸爸终于答应带我到黄龙山去玩了。我们驱车前往,不一会儿就到了黄龙山脚下。 黄龙山里的游玩项目很多,最刺激的要数枪击对抗赛了。所谓对抗赛,就是双方每人有50发彩弹,要打中对方,抢到红旗就是胜利。我的心早就痒了,要知道,这可是“真枪实弹”,我还从没玩过呢。  相似文献   

14.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作为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习的同时,也应从多角度、多层次人手,以辩证全面的观点去认真耐心地研读学生这本书。不论教师按怎样的设想去研读,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学生这本书读“活”,切莫往“死”里去看。  相似文献   

16.
王喜红 《青海教育》2010,(12):28-28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以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采取多维变式、立体多样的学习方法。多维变式、立体多样并非只追求学习方法的“灵活多变”,古人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英语学习必然做到“死记”与“活学”相结合,才能达到由“懂”到“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死”“活”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反义词。本文以该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从词义、构词形式、构词方式等词汇层面对其不对称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并揭示这组反义词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欧震先生“读者死了”的宣告声令人震动,但是从他对“读者之死”所进行的论证中,笔者却发现了两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真正读者”的内涵?欧震先生为“读者之死”所列出的几个死因是否可以成立?故而特向欧震先生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9.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小 《小读者》2011,(7):52-52
是因为夏天气温高,从而影响人体内外部体温过高,脏器处于过高的温度中容易水肿,危及生命。因此夏天,人体会分泌大量的体液以保持体温的正常。而有些人出汗多出汗少又跟很多原因有关。比如肥胖。体内脂肪,就像是保暖用的海绵,有很强的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