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知青老师     
孙秀明 《教育文汇》2009,(12):53-54
我念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教我的有很多是知青老师。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较多。9岁的时候,我除了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3个妹妹、两个弟弟。母亲要到生产队挣工分,弟弟妹妹无人看管。我性子较憨,父母就让我在家里带他们。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的时候,我总认为初中的老师拥有冷漠的面容,十分严厉。会让人感到恐惧。但是自从我见到了我的语文老师,我才明白以前的想法是错的。他个子矮矮的,给我们上课时,透着一股幽默与亲切,虽然人到中年,差小多是我们的父辈的年龄,但还有我们同龄人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我很遗憾,可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我的老师     
叶梅 《教师博览》2012,(12):36-37
唐代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  相似文献   

5.
不经意间,“2000后”在小学早已一统天下,初中的“2000后”也已占据“半壁江山”。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一代》1999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我的故事》的署名文章,故事主人公胡佳文写该文时正就读初中一年级。她用痛恨、无奈、庆幸的感觉,写了发生在自己读小学时的真实故事。该文一经登出。在校园内外引起了极大震撼。许多老师读罢该文,各有着不同的感受:好老师,痛斥恶行为,为师焉能如此;差老师,以此当镜子,改掉坏毛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每一位为师者都晓得的师训。然而,为人师者,扪心自问,您做到了吗?现将《我的故事》原文转载如下,并刊登几位老师的感想,以期引起更多老师的共鸣。请以您从教的经历和感受,说一说。到底——老师,该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7.
那天,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读初中时的地理老师陈老师打来的。陈老师在电话里说:“我到三明了,现在就在车站,怎么找你呀?”  相似文献   

8.
另类老师     
“唉,提起姓来泪汪汪,姓孙不如姓儿强:你个——矮三辈。”  相似文献   

9.
转眼间,升入初中已有十余天了。我又认识了一些新老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王小兵。他四十岁左右,眼睛大而有神,声音亮如洪钟,虽略微发福,但身姿矫健。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学习》2010,(4):9-9
在小学的课堂上,大家都喜欢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升人初中后,课堂气氛越来越死气沉沉,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的现象也越来越少见。有的同学宁愿下了课追在老师身后问这问那,也不愿在课堂上“抛头露面”。  相似文献   

11.
实验学校高密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让我忘掉了从小学到初中过渡阶段的紧张、迷茫、无助的痛苦。老师的教诲、亲友的宽慰、同学的扶助,催熟了我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思维。挤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静静地穿梭于记忆的时空,定格在小学五年级……  相似文献   

12.
偶然读到《我的故事》,使我非常震撼。文章出自一位初中学生之手,在文中,她详尽描述了教师怎样将她的作业本“唰”地给她扔了过来,又是怎样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她,描述了她心中的轻视、愤怒与不满,以及当她小学毕业时,心中又是如何庆幸与欣喜。  相似文献   

13.
徐永 《教师博览》2014,(12):3-3
前天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席间诗人李庄说起他的高中语文老师.我想到的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李平增.  相似文献   

14.
老师领进门     
一九四二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相似文献   

15.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一堂数学课,内容是有关测量的。孩子们的桌子上摆放着长长短短的尺子。  相似文献   

16.
作文对“、学低中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就是小学高年级、初中的学生。也常常感到吃力。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要说什么、从哪说起、怎么说,至于如何将文章写得有意思、重点突出、意义深远,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2007,(3):40-41
近日,一所小学给老师们发出了一条明确的指令:要求老师跟孩子们交朋友,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相似文献   

18.
小学、初中最后一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各类考试应接不暇。因此,许多学校将所谓“最优秀的”教师拉上来“把关”,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9.
20.
范红 《教学随笔》2009,(7):91-92
周六带着学生在金港小学参加比赛,中午休息时,崇实初中的一群参赛选手来到我们身边.(因为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概都还记得我们这些小学的老师)他们都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其中一个瘦瘦的男孩靠近了我,问:“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知道你是德育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