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2.
陆大伟 《文化遗产》2013,(4):34-40,157
《戏考》是民国时期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剧本集子。它1912-1925年分40册陆续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1912-1925年,正是梅兰芳头几次去上海,改良旧戏,尝试演时装新戏,创造古装戏,尝试给外国观众演中国戏的在他艺术发展的路途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段。《戏考》每一出剧本前有述考该剧的情节内容,故事来源,与舞台上演出史的序言,很少有学者研究或利用它。《戏考》每一册前面有十页的名伶小影。本文考述梅兰芳在《戏考》的名伶小影,剧本述考,和剧本选择这三部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雪里梅 《湖北档案》2009,(12):38-39
梅兰芳27岁时,经姑母和启蒙老师吴菱仙介绍,与16岁的“崇雅社”坤班青衣福芝芳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为伉俪。福芝芳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十分喜好京剧,与梅兰芳一样,都是师从吴菱仙,掌门戏有《王宝钏》和《生死恨》等.  相似文献   

4.
《品梅记》是梅兰芳1919年访日首演后由以研究中国文化著称的"京都学派"学者们集体撰文的一本评论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论文集"。梅兰芳访日首演改变了"京都学派"对京剧的固有看法,促使他们从关注文本向关注演出转变。但是,我们通过细读《品梅记》原文,可以知晓"京都学派"中内藤湖南、狩野直喜、滨田耕作、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认知与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中,重读《品梅记》对于理解20世纪早期京剧东传日本、中国文化如何走向海外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看戏》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叶君健记述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露天剧场为观众的一场演出,既赞美了梅兰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也赞扬了观众热爱艺术和艺术家的高尚情操。作者对这两方面的描绘都相当精彩,在写作技巧方面可借鉴的有以下三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7.
党洁 《北京档案》2011,(8):48-49
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其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京生活50余年,留下了许多遗迹。梅兰芳的出生地——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  相似文献   

8.
191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一次来到天津。在东天仙戏园演出,此后又多次来津献艺,在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生涯中。天津的新明、平安、春和、皇宫、天福、升平、中原、中国等大大小小的戏园子,都曾留下梅先生的足迹。他在天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与热情的天津观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年4月22日是我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同志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方荣翔,1925年出生于北京,七岁学艺,八岁时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学习京剧。后来,又拜骆连翔、张鑫奎、宋富亭、谭世英等京剧名家学戏。1942年7月,在北京广德楼拜净行名家裘盛戎先生为师,潜心钻研裘派艺术并得其真传。194 8年3月,方荣翔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京剧团。1951年10月,剧团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京剧团开赴朝鲜参战。1958年12月,转业至山东省京剧团工作直至去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方荣翔演出了许多裘派剧目,在《铡美案》、《将相和》、《姚期》、《…  相似文献   

10.
左仁 《兰台内外》2013,(3):11-11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11.
沈小梅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3,(12):30-31
沈小梅,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沈晓梅,湖南省长沙市人,1937手12月20日生。1953年在上海正式拜梅兰芳为师,从此专攻“梅派”艺术。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到江苏省京剧团当演员。1958年赴北京演出《倩女离魂》,饰倩女,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年,赴瑞典、丹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享誉大江南北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堪称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他从小在上海学戏,并开始了舞台生涯。他自幼兼学南北两派表演技艺,年仅10岁便已名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等地。。12岁时,随父北上京城深造,先后拜师于武生名家俞振庭、杨小楼和老生名家余叔岩、马连良,最终成为“杨派”得力继承人,被誉为“继杨小楼之后,武生中唯—执牛耳者”。他深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垂爱和扶植,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5.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9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学院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协办的《陈家泠艺术大展》隆重开幕。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熊光楷,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等出席开幕式。吕章申馆长、冯远副主席、徐里书记、杨晓阳院长、熊光楷上将、陈家泠先生先后讲话。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17.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须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目伪演出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 宝,素有中国“国剧”之誉。我国京剧艺术的“国家队”——中国京剧院。1995年度过了它的建院40周年。中国京剧院举办了研讨会、院史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演出,热烈隆重地庆祝院庆。 从1995年11月6日至16日,中国京剧院连续演出了《红灯记》、《杨门女将》、《响马传》、《锁麟囊》、《春草闯堂》等10台大戏和折子戏,显示出中国京剧院将继承光荣传统,再创辉煌未来。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消息用背景材料往往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先从一次报道谈起。那是1955年8月的一天深夜,我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剧场采访回到家里,赶写一篇梅兰芳为首都工人演出的消息,忽然想到梅兰芳两年前到河北省石家庄为农民演出的任事,作为背景材料穿插在这个消息中该多妙。因为那次演出是梅兰芳40多年舞台生涯中第一次到中小城市为劳动人民演出,而且感受颇深。这条为首都工人演出的消息如能加上那段材料,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出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解放后决心把艺术献给人民的可贵精神。本来,梅兰芳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