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失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提这个问题,容易引人生厌。然而,尽管常讲常谈,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似乎已经成了“顽症”。 新闻失实表现在人物新闻写作中,主要表现为誉人过甚。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口“加工”、“提炼”,对人物进行随意拔高。表现在滥用修饰词,就连先进人物的某些不妥的做法也当作正面材料加以宣传。以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造船厂工程师陈火金的先进事迹一稿为例,由于随意拔高,夸大其事,搞得陈火金很为难,他为此特向有关单位写信说:  相似文献   

2.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地方从事报道的也有类似情况。见报被看作是“业绩”,又加之有利于评定职称和晋升,于是,送稿到报社,恳求编辑高抬贵手者大有人在。一位通讯员同我谈起他与北京6家新闻单位“挂钩”的经验。他说事前与报刊版面责任编辑联系,以讨教某方面稿子为突破口。时机一旦成熟,带上稿子前往,大体都可用。他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物新闻,即以消息的体裁报道人物的新闻,也可以说它是以写人的活动、事迹、思想为内容的消息。现在,从全国性日报到省市晚报,从综合性大报到专业性小报,刊登的人物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纸半年之内在一版发表一百多条人物新闻。有的报纸通过人物新闻一年中报道上千名人物。在这样众多的人物新闻中,不单报道了那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如党政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名流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突出贡献者,还有各行各业大量的平凡人物也宣传出来了。由于这些人物新闻具有篇幅短小、新闻性强、文字简洁和报道迅速等优点,许多报纸刊登人物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具  相似文献   

5.
人物专访要写出人物性格,才能把人物写“活”。第一,在写作前,就确定好人物的性格特色。所谓确定,就是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把握,也可以说是下一个结论,最好是选择人物性格最鲜明突出的一个侧面。比如,这个人的性格是沉稳的,还是幽默的。因为新闻专访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不允许记者有更多的展开空间,确定了人物的某个侧面的特点,即可以确定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即所谓“这一个”。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下笔写作前必须明确的,但是,这却是要在整个采)访中去进行的工作。这包括:首先在采访前,在阅读被访者的材料时,就开始研究被…  相似文献   

6.
近来,不少报刊都出了专版。但相当一部分专版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各方面情况的真实的、客观的报道,而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集中的近于广告形式的情况介绍。这就使人看了很不舒眼。这种以专版之名出的广告专版,尤其是一些经济专版,同广告专版更是毫无区别,读者看的多了,反认为报刊是为了招徕读者而故弄玄虚。这样的专版出多了,就会失去读者,广告总是广告,无论怎样改头换面,读者心里都是有数的。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似蜜蜂采花酿蜜辛勤劳作,期望引起轰动,然而稿子问世却引来一片失实、失真指责声。记得《中国记者》曾刊登过一篇心得《到底该听谁的?》,大意是,一年轻记者根据采访材料写了一篇稿件,刊发后群众告到报社,说稿件严重夸大事实,因而受到领导批评。然而记者满腹委屈,因为稿件上写的都是被采访单位领导人说的,不是凭空捏造,于是争辩:该听谁的?听谁的,当然要听被采访者的,这就引出一个如何交代消息来源,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的问题。记者采写一则消息,无非是通过访问、观察、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和相关报  相似文献   

8.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一位通讯专干,写了篇失实报道。有关方面去查问,此辈颇冤枉地说:“我按他们送来的简报写的呀!”言外之意,依托简报写的稿还会有错? 据说,这种依简报写新闻者不乏其人。按理讲,简报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准则。但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很难成为一些人言行的规范。一些写简报的人,不注意抓第一手材料,只是听听汇报,打电话问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说都真实。  相似文献   

10.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上通篇失实、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已不多了,可局部失实还经常存在,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较为严重。一、以点代面。有个基层通讯员写了几篇工作研究的稿子,都用“据苏北地区调查”的口气,而他根本没有调查,稿中的内容全凭他想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说:“只有以这种大角度来写,才能上大报,况且,我又没说那个具体单位,谁来对证。”《新华日报》改版以后,很少登乡、镇、村的稿子,于是,便有人在放大角度上大动脑筋,把部分乡镇的先进典型,扩大为全县、全市角度来写。二、自定“超历史”。有些通讯员为了证实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便说现…  相似文献   

12.
年 前 ,遇到一位私营企业老板 ,寒暄中谈到他的事迹见诸报端 ,不料他不以为意 ,说那是某记者写的 ,根本不是我。接着 ,他列举几处不符合事实的地方。看来失实造成了他的不悦。我们写文章为人家作宣传 ,费了不少气力 ,到头来使人不快 ,或帮了倒忙 ,实在得不偿失。失实 ,有多方面原因。但究其源则多在于采访不深不细。蜻蜓点水采访不但会造成失实的严重后果 ,也会把新闻人物写得简单化 ,诸如那些鉴定式文章 ,没有血肉灵魂的僵硬“梗概”。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读者的。怎样使人物报道打动读者 ,要做哪些创作准备?采访 ,应是头一个准备。一个…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4.
山东某预备役高炮团去年累计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10多篇,且从未出现过失实报道,被山东省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对此,知情者都说,这是与团领导的严格把关和正确引导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角度,就是报告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的侧面。其中又分为选题角度:即同一新闻事件和人物,从不同方面予以报道;取材角度:即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写作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表达手法不一样。我们说,一篇报道可以有多种角度。这是因为客观事实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取材的侧面用以报道的角度也势必有多种。新闻角度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一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辛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8-38
所谓多面式报道是指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而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虽然重视了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但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常有发生。例如:某个领导人经常接受下级单位的贵重礼品,群众意见很大,而有的记者却以他某一次拒收礼品为据,把他写成“清官”。某单位平时用公款吃喝之风甚盛,一年的招待费就达两万六千元之多。可是有几次招待上级领导时吃了便饭,记者便作为廉政的典型报道出去。这种想表扬谁就去找好的例子;想批评谁就去找坏的例子;把偶然或一时的行为说成一贯;把个别、局部的成绩或问题说成是整体的成绩或问题的搞法,是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特点。这里面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专访的类型所谓专访,就是报刊为了阐述、说明、介绍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而采写的专题访问记。专访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单位的专访。比如《方寸小纸魔力无穷──访中国邮票总公司》等。第二类是对人物的专访。这类专访的数量很多。通常是一篇专访写一个人物。也有一篇专访同时写两、三个乃至更多人物的。比如《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通过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的亲自经历,向世界雄辩地展示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