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历程,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城镇化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利用城镇化水平方法,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整体和内部城镇化水平分析,得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进程加快,但是西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西北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发展,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2011—2021年的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选择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水平相对中东部地区较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对共同富裕起到了间接正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宏科  刘勐伶 《大众科技》2008,(12):225-226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选、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文章针对广西作为后发展的西部地区,如何在加快发展,促进西部开发过程中,走出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向城镇地带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它不仅要求城镇数目的增多或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享受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便利。发展路径选择是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相应的问题,所以西部地区在借鉴我国东部和中部城镇化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探索出现阶段适合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在阐述我国西部省域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在甘肃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调研,对我国西部省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破坏,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引起关注。本文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出发,面对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东一西,拉动经济 对于西部,8月20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会议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10年,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开发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齐让  吴贵生 《科学学研究》2001,19(2):52-56,22
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科技发展面临的三大压力和存在的三大问题 ;提出了西部区域科技体系方案框架和近期重要建设项目设想 ;对科技发展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是关系全国的发展战略。本文在分析西部自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所应采取的战略模式,并提出实施战略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汉华  夏海波 《资源科学》2020,42(4):790-800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洪毅  袁德辉  海英 《科技通报》2012,(1):62-67,100
通过对1981-2006年浙江丽水市区、外围高山测站的气温资料与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等城市化发展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丽水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环境气温的升高、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气温差值发生增大变异,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建成区面积、工业总产值、城市道路、城镇人口等城市化发展因子的迅速增长对城市环境气温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诱发地下水补给增量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无论对研究城市水文循环、水资源供需平衡,还是防治地下水水质恶化都有重要意义.但至今为止,城市化发展将引起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还是减小尚无定论,其影响机理也不十分清楚.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通过分析城市化影响地下水补给的时空效应,最终揭示了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城市化会导致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地下水开采诱发产生对城市周围地下水流场和地表水的袭夺以及城市供、排水系统渗漏所造成的新补给源的引人是城市化诱发产生地下水补给增量的重要机理;供排水系统渗漏所造成的新补给源是城市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6.
司文涛  张宁慧  叶海鹏  李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14-2124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成为一种区域主流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城市化时空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2000—2018年长时序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筛选适合于该地区的夜间灯光(NTL)强度指标和动态阈值,在NTL遥感影像基础上提取城市区域,综合利用景观指标和标准差椭圆参数研究城市群城市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核心城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为2010—2015年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城市化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以中等城市为主的稳定城市化阶段。②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间演化格局具有明显的的东北—西南方向性。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以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为快速扩张区,辅之小城市的低速扩张,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证实了长时序NTL数据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监测区域尺度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为城市化过程的动态时空格局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曾磊  鲁奇  宗勇 《资源科学》2004,26(4):96-103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情况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该文以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以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城市统计资料、城市土地利用图为研究基础,以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为研究手段对保定历史时期及近50年来的城市土地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将保定市城市土地扩展的时间演变过程划分为2个主要历史时期和3个次要阶段,即1948年前的传统城市发展时期和1949年~2000年的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其中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又可进一步化分为3个次要阶段:1949年~1963年的跳跃式发展阶段,1963年~1981年的波动式发展阶段以及1981年~2000年的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并基于图层叠加对保定城市用地空间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文简要讨论了其中最主要的3个驱动力: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下城镇化发展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我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别从区域和城市规模两个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正“U”型影响关系,拐点为74.96%,城市规模越大则城镇化水平越早达到拐点,从而实现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完善城市化战略,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需深入思考城市发展问题。文章从形态特征、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和农民工流动等国情出发研究城市问题,围绕尊重规律性的总体要求,研究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城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内涵。回顾钱学森提出的城市科学的理论基础后,文章提出了当今研究城市科学的指导原则——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来思考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