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可分为技能型、规则型和知识型三种类型。信息认知行为是以信息认知能力为依托的 ,其源泉是知识。用户认知行为失误分为偏离与弄错两种 ,其中弄错比偏离对认知行为效果影响更大。参考文献 5。  相似文献   

2.
认知作为涉及个体心理的微观机制,影响着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为理解未来传播影响力的构建提供了有益视角。传播影响力是一个统合性概念,认知则为其提供了可供感知的具体标识。在数字技术构建的微粒化、圈层化、再组织化的社会生态中,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运作主体,未来传播的着力点在于从认知层面出发,解决个体“以我为主”的信息关联性问题,凝结传播的价值逻辑。未来,需通过传播内容与个体认知结构的契合,以认知推进寻求圈层动态平衡点,实现公众信息触达基础上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并推动以人为本逻辑下个体认知与环境的多元互动,进而以认知机制推动未来传播的影响力生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在Coagmento系统上进行了用户协同信息检索实验,旨在考察协同能力和任务类型这两个因素对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情境认知、任务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协同能力强弱对用户的情境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较大,而任务类型不同对用户的任务认知影响较大.协同方式从横向上可分为按内容、角色或二者结合分工;从纵向上可分为动态或静态分工.信息类任务分工最为明确,最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事务类任务分工较难,最不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对认知信息检索的德尔文的意义构建理论、贝尔金的ASK理论、威尔逊的信息行为模型、萨拉萨维克的认知相关性层次模型、英格沃森的认知观和基于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模型等理论及模型分别进行评述,得出结论:基于整合认知理论信息检索具有较好发展前景,认知信息检索需要与系统导向和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不断融合,形成统一的认知信息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变迁与广告的发展具有某种深层的内在联系,社会变迁为广告发展创造环境,广告发展又反映着甚至助推着社会的变迁.本文通过宏观的认知变迁考察和微观的认知心理分析,从个体内化和社会教化两个层面揭示广告如何通过消解和建构认知图式进而影响社会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6.
情报分析中的认知偏差表征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情报分析置于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角中,提炼出基于认知的情报分析通用流程,指出情报分析中认知偏差的诱因。进而,阐释情报采集阶段、情报选择阶段、情报整合阶段与评估论证阶段中最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最后,提出克服情报分析各阶段认知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认知传播学的基本特点,在分析认知传播学形成的学理背景、经济社会背景和传媒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创建认知传播学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以及认知传播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从理论的角度解读了认知文化的科学内涵、影响力以及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方世界对于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到整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的转变.前者是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以及信息行为塑造和信息偶遇等的研究;后者将人类信息行为研究从个体的研究拓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弥补了个体主义认知方法所缺失的维度,对于人类信息行为和人机交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子女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一宏观背景,以北京市巢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现状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方面已形成初步认知并在不断完善.文章还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的渠道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情报学的人性化趋势:认知、领域分析与社会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论、领域分析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和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本质。认知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起点,通过领域分析等技术手段最终到达其理论和实践的归宿点———社会认知,从而满足人类的情报需求。最后简单探讨了情报学家的社会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战迪 《编辑之友》2016,(10):83-88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质特征之一的语言,对其生成、理解、驾驭是社会互动的基础,也是传播学的重要关注领域.早在五万年前,人类就已获得了口头语言,而文字语言的出现距今不过5000年的时间.口语文化塑造了社会化内容世代沿袭的传统,造就了社会化主体对长者为先的前喻文化的推崇,也形塑了主客体交往关系的亲密无间.文字语言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们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能力跨越时空,更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强化.认知传播学研究,更关注以人为核心的语言使用状况,在词语认知、交际心理认知、主体间言语交往认知以及语言与大脑等问题的关系图谱中,寻求语言学与认知传播交叉运用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评论员个性的解放——新闻评论发展的个性化趋势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新闻采编》2003,(2):29-30
近 年来 ,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 ,评论的个人色彩越来越浓 ,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新闻评论个性化趋势的产生 ,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但如果借用文学传记研究法的理论进行分析 ,就可发现这种趋势代表了评论员个性的日益解放 ,表明了评论员的个性特点在新闻评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个性化是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其中 ,评论员文章取代社论成为主导性评论就是明证。改革之前 ,社论是主导性评论 ,在评论…  相似文献   

14.
从情报认知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对读者满意度理论的认知。研究表明,读者满意度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认知活动,是读者个体的认知与图书馆集体认知的动态交互过程,读者满意度的评价受主体认知的影响。借鉴情报认知交流的基本模型,初步构建读者的基本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5.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学认知学派产生自对主流实验室情报学研究的反思,关注人对信息的利用与吸收,强调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主观因素在信息的感知、接收及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认知学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对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第二阶段开始重视社会或特定领域背景下用户认知特征的研究,提出社会认知观、领域分析、集成式认知信息检索观等新理论.尤其是集成式认知观及相应研究模型,涵盖技术、人类行为及其互动等不同方面,是对面向技术的信息检索与面向用户的信息查寻所作的首次合成研究,亦是当前情报学认知学派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佳  沈旺  李贺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133-136
通过对信息检索认知理论的研究,构建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依据信息检索认知模型及认知负荷理论,构建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认知负荷结构模型,并提出认知负荷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行评价并指出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认知传播"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本文从研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入手,认真地分析了现有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我国传媒文化本体、整体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和实体解决不了的"例外",探索和设计了"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科学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特别强调"认知是对认识的提升,是对文化核心元素的打造,是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记者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者的认知对新闻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原因导致记者在报道新闻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对新闻产生了或轻或重的负面影响。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新闻记者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罕见疾病的认知特征,建立了罕见疾病的诊断策略,提出了提高罕见疾病诊断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