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通过对当前国内知名网络辟谣平台的运行机制、角色定位、辟谣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发现国内网络辟谣平台应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同时落脚于为大众服务;建立标准化的网络社会行为准则和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使网络辟谣的依据更加灵活;形成多方主体网络联动机制等方面寻找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3.
张冉  夏志杰 《科学与管理》2023,(2):72-78+94
利用社交媒体辟谣是控制谣言传播的应对方式之一,对社交媒体官方辟谣信息的文本特征及其构成逻辑进行探究有助于提升辟谣效果。研究基于ELM模型,将文本特征分为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分别作为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运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法,选取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辟谣信息为样本,探究辟谣信息文本特征多因素组态效应对辟谣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必要性条件分析表明论据可读性强能够显著提升辟谣效果,通过组态分析得出两条典型影响路径和相关结论,并据此为官方媒体如何提高辟谣信息质量与辟谣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从时间纵向维度展现社交媒体辟谣信息扩散的演化脉络,有助于厘清辟谣信息扩散的内在机理。[方法/过程]将"@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的"全国暴雨"辟谣信息作为起点,收集该辟谣微博发布后7天内的转发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社交媒体辟谣信息扩散的演化网络,并分析其扩散的内在机理。[结果/结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①社交媒体辟谣信息从爆发期、高潮期到消退期的演化路径为:辟谣信息被政府官方微博发布后,会在极短时间内在其发布者的"紧密型"社交圈中(政府机构用户间)迅速扩散;随后,辟谣信息主要经由"大V名人"与其粉丝构成的"松散型"网络,向大V名人的粉丝扩散;最后,辟谣信息经由大V名人的粉丝,在粉丝与其好友的"紧密型"网络中扩散,直至消退。②辟谣信息扩散网络在三个时期的密度均较小。③与微博谣言扩散有所不同,绝大多数微博辟谣信息的扩散主体之间并没有互动,仅表现为单向传递关系。④相比政府官方微博而言,"大V名人"转发辟谣信息所带来的效应更能够激起受众对辟谣信息的精神共鸣,更能促进辟谣信息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探究社交媒体用户分享辟谣信息意愿的影响因素,为辟谣信息的传播及抑制社交媒体谣言提供参考。以社交媒体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为研究对象,选取辟谣主体、辟谣信息内容、辟谣信息传播方式三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分享辟谣信息意愿的因素重要性依次为:真相陈述、图片、视频、专业人士、定位、政府账号、链接、同步传播影响,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谣言已成为微博客乃至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在汇集微博谣言案例的基础上,首先依据生命周期的分析方法,将微博谣言演化分为造谣、传谣、极化和辟谣等阶段;然后依据层次分析法,指出微博谣言的造谣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关联名人和冒名顶替等方式,传谣存在裂变、合力和漏斗等形式,在谣言极化过程中具有拼图效应、雪崩效应等,在微博谣言的消解阶段,则主要有自然消散、人为辟谣等路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意义】探究用户信息行为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可以为辟谣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但目前现有研究大多基 于传染病模型研究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而基于博弈模型所考虑的用户信息行为又不完整。【方法/过程】为了弥补 这一不足,在原有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用户质疑行为,构建考虑质疑效应的用户信息行为博弈模型, 分析辟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约束条件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用户的质疑行为 能够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但过度质疑会对谣言控制起反作用。最后,根据仿真结果给出提高辟谣信息传播 效果的建议。【创新/局限】本文提出的用户信息行为博弈模型与社会实际更贴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引入 真实数据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网络谣言辟谣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整合国内外独立研究样本,挖掘对辟谣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能够为网络平台开展有效辟谣行动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基于传播说服理论建立理论框架,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筛选获得38篇标靶文献,获取90个效应量29 718个样本量和16个变量,进行元分析。[研究结论]结果表明,12个变量对网络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辟谣信息发布者身份的影响强度最高,是否原创的影响强度最低;研究时间、谣言类型、受访者类型具有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异质性;国内外样本对比研究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网络谣言辟谣效果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阳长征 《情报杂志》2023,(5):102-111
[研究目的]基于相位干扰探索突发事件社交网络辟谣信息回波损耗与互感耦合机制,以便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谣言进行监控及治理。[研究方法]使用2022年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2起网络突发事件辟谣信息面板大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及线性规划,分析度分布相位与点集群相位对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1)信息素密度自相关呈现快速衰减特征,即“截尾效应”;元语义粘度与情感熵散度呈缓慢衰减势态,即“拖尾效应”。表明辟谣信息传播的回波损耗过程中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具有显著自我协同效应。(2)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在状态空间及时间序列上均具有显著相位干扰效应。度分布相位与点集群相位的脉冲扰动迅速传导至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度分布相位脉冲扰动具有较强及较长时序滞后影响效应,点集群相位脉冲扰动具有余弦波动特征。(3)点集群相位对信息素密度的状态空间异化程度较小,对元语义粘度与情感熵散度的状态空间异化较为明显,且对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均具有较大的厚尾效应。度分布相位对信息素密度、元语义粘度及情感熵散度的状态空间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成为当前用户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由于网民对事件的高关注度及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交互过程的独特性,社交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对社会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评价社交网络谣言辟谣效果对于网络安全治理极为重要。[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4个维度构建社交网络谣言辟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并采用优劣解距离法结合3个辟谣话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实证研究证明了所构建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可为辟谣平台更好地提升辟谣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协助舆情监管部门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特别是对意见领袖形成现象机制的挖掘。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演变行为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刻画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参与辟谣的“准意见领袖”进行合理引导,以提高社交媒体舆情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过程]首先,对微博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特定主题事件进行跟踪,识别并筛选出“新生意见领袖”群体,并利用质性访谈对此群体进行深度访谈。然后,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利用NVivo 12软件进行扎根编码构建模型,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验证模型的完整性。最后,对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演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结论]在辟谣信息作用下,个体主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对一般用户向新生意见领袖的演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体主观因素在辟谣信息的作用下对意见领袖形成的影响更加显著,自我认知清晰、高情绪需求且情绪稳定的个体更容易成为影响力持久的意见领袖;社会公众认可、实质性奖励和政策法律支持共同构成社会环境因素,是意见领袖形成的重要保障;辟谣信息因素中的辟谣信息热度、可信度和发布质量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潜在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用户接触辟谣信息,并不能等同于用户接受辟谣信息。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影响用户接受政府辟谣信息意愿的主要因素和相关路径,有助于政府精准治理网络谣言。【方法/过程】调查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网络用户接受政府辟谣信息的相关心理与行为,以脆弱性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分析。【结果/结论】政府辟谣信息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组态可分为三类:社会支持型、社会支持—谣言鉴别能力型、谣言鉴别能力型。动态压力、信息焦虑、社会支持和谣言鉴别能力是影响政府辟谣信息接受意愿的核心因素。【创新/局限】组态分析更加深刻地揭示影响政府辟谣信息接受意愿的不同核心因素的联合影响机制和实现路径。后续研究可比较分析疫情不同时期影响用户辟谣信息接受意愿路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引导网络舆情、治理网络危机提供参考 与依据。【方法/过程】运用八爪鱼软件采集影响力靠前的十大新浪政务微博数据,以转发数和评论数为辟谣信息传 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辟谣信息内容特征、文本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回归模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谣言类型、 辟谣方式、是否为原创、图片数量、是否有@符号对转发数有显著影响;谣言类型、情感程度、辟谣方式、是否为原创、 内容长度对评论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社交媒体辟谣的要素对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确定改善CIE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知识修正等相关理论,以遏制信息疫情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识修正理论为基础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回溯调查。从用户个人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辟谣对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因素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Smart PL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网络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主要受7个因素的影响:辟谣信息的频次、辟谣响应速度、个体的自信水平、辟谣信息的详尽程度、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这7个因素共同调节了社交媒体用户的知识修正全过程。其中,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3个因素对用户消除CIE的效果起到相对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辟谣     
正可乐是一种灭火神器,可以完全替代灭火器灭火?流言:最近,一则消防员用大瓶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甚至有很多网友称,可乐可以长期放置在家中,用于替代灭火器灭火真相:实际上,可乐灭火有局限性,不可以完全替代灭火器。可乐灭火的原理是通过使劲儿摇晃瓶身从而使瓶内产生压力,这样在开启瓶盖时,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可乐变成水雾状喷出,从而增加与燃烧物的接触面,发挥更好的冷却和窒息效果。这种高压的喷雾方式,使可乐发挥了类似灭火器的作用,但实际上,很多含气饮料,如啤酒、雪碧、芬达等,都具有类似的效果,这些物质能用来扑灭微小固体物质火灾,却不能用于扑救液体、油状物、气体、金属、带电、烹饪物等火灾,甚至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18.
《科协论坛》2013,(1):36-36
随着2012年12月21日的临近,关于"世界末日"的谣言愈演愈烈。为了提升市民的应急科普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科协举办了科普专家与媒体面对面交流活动,邀请中科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与上海市主要媒体科技记者就"玛雅世界末日论"一说开展专题交流,通过媒体将科学声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公众,及时消除恐慌。按照"2012年末日论"说法,玛雅人的历法记录到2012年12月21日就  相似文献   

19.
政府在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中,肩负着网络谣言监测、预警、疏导和管理的职能。当网络谣言产生时,政府能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利用自身权威的优势,多渠道、迅速高效的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符合逻辑的,态度诚恳的辟谣,直接决定着网络谣言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本文结合不同阶段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从政府行动、网络谣言受众和传播媒介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的辟谣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越发紧急,备受公众关注。目前,公众对病毒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和谣言,比如用高浓度白酒喷洒房间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蒸桑拿可消灭新型冠状病毒……这些说法错在哪里?专家来为您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