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如一片变幻的五彩的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信息充斥全球的今天,传统的诗歌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单纯地靠一张嘴、一支笔教学已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让学生接受更为全面的、整体的、流动的信息。此时,电化教学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无疑给诗歌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给诗歌插上一对天使的翅膀,让学生在诗的海洋中自由徜徉,静静地聆听诗的国度里传来的天籁般的歌声。一、形美以感目电化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意境,以景激情,利  相似文献   

2.
《雨巷》是人教版的老课文,教学目的集中于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和语言美,笔者教学此文,大胆改写原作,比较赏析语言,朗读品味情感,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稍做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诵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不但要示范诵读,而且要乐于跟学生一起诵读,这样的诵读笔者将之称为"下水诵读"。示范诵读不一定非要用下载的音频或视频,教师亲身示范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有些老师在进行诗歌、散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时,总喜欢利用一些现成的音频或视频。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王春燕 《学语文》2014,(4):22-23
【学情分析】 《雨巷》系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而诗歌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较难驾驭、难以出彩的一种教学,涉及到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语言锤炼、思想内容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学生刚上高中,对语文有一种期待且畏惧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好,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不仅会损害诗歌这样一种极美的艺术,也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难以培养他们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来定位文本、确立目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中职学校进行《雨巷》一课的有效教学?通过策划组织表演展示等学生活动,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主动培养审美能力来实现。怎样实现《雨巷》的教学重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在导入的环节播放《雨巷》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诗被演唱出来时所能传达的感情。《雨巷》是一首音乐感、画面感都很强的现代诗歌。在总结阶段,我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雨巷》""学《雨巷》对我有什么用"的疑问,实现《雨巷》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侯为民 《语文天地》2013,(17):15-16
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诵读无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若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就不仅仅需要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咏,还要深入地进行讨论分析。而成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着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若能巧妙地进行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郑华 《学语文》2006,(4):11-12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学生能说出“丁香”的文化内涵; 2、说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相似文献   

9.
【执教者:苏胜全】【教学设想】鉴于《雨巷》特殊的文体,本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参与感、获得感。【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2.把握诗歌情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中课改的进行.在全民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影响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相对的尴尬。首先,高中的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而不断地扩大.教材从必修到选修两个部分的出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相对增加.原属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现在则出现在新的课改课本或参考阅读文章中,例如诗歌《雨巷》即出现存高中选修诗歌中,又出现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2.
《雨巷》是我国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载望舒的现代派诗是在象征派和新月派诗歌之后,借鉴和吸收了它们的长处,并加以古典诗词的养分铸就而成的。通过对戴望舒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艺术探索的历程,同时也可更深入的品味和理解《雨巷》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 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先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同行的教学工作者探究诗歌教学方式,规范自身的诗歌教学行为十分关键。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诗歌朗读,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诗歌知识变得轻而易举。教师把握相应的朗诵技巧,有利于在学生面前展现诗歌中的情景,使学生备受感触和熏陶。  相似文献   

16.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诗歌学习方面的综合素质,丰富想象力,提高欣赏与写作能力,从审美的角度爱上诗歌,从而保证诗歌教学的高效。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就有极强的欣赏力、理解力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艺术修养方面必须达到一定高度。若教师自身达不到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停滞不前,那就会对高中诗歌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拖累,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教学素质,改革创新其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真正驾驭诗歌这种传统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等。诗歌教学不应该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而应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在学生的不断品味中,提升诗歌素养。学校应定期对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素养提升培训,与时俱进地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姑娘”具有多重内涵:既象征愁怨,也是诗人政治理想和希望的化身,还是诗人的自画像;其意象的创造受中西诗学的影响。此外,戴望舒其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既是诗人心中恋人的剪影,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抽象崇拜。究其原因,戴望舒诗歌女性形象创造的文化心理为:首先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和个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其次是男人心灵深处女性气质的外显,再次是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群体意识的精神习惯和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31年加人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使得他的诗歌写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建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已经逐渐引起了教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初中教学阶段,诗歌的教学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思路做出简要分析,旨在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语文诗歌学习能力及自身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0.
开放与超越     
<雨巷>是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课例,从课例所反映的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以及结果看,我认为这堂课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学生对教师的超越,仅从第九个环节看,无论是理解"丁香姑娘",还是体味诗歌分节跨行的效果,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果丰富多彩且不乏深刻,以至于教师自叹不如,课例中诸如此类的还有不少;二是学生对自我的超越,整个学习过程,众多的学习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场中,自主阅读,细心品味,畅所欲言,从走近<雨巷>到走进<雨巷>再到走出<雨巷>,学生的包括思维力、想像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特别可贵的是学生能够审视反省自身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学习对策,这就充分实现了传统语文课无法同时实现的对自我的诸多方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