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地位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三个时期为纲来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在肯定我国语言地位规划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并对语言地位规划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段薇  李佳  林喻贤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5):65-69,98
综述了孟加拉国语言概况,运用Cooper的语言规划理论,从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教育规划三个方面梳理了孟加拉国的语言政策,并分析其特点。研究发现:孟加拉国多民族的"熔炉"文化造就了语言的多元化特点;孟加拉政府立法规定孟加拉语的国语地位,但英语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孟加拉国的语言政策仍不完善,忽视少数民族语言。孟加拉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特征,可为我国语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变异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的话语中的状况。语言的变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言规划是基于交际问题,在政府授权下进行的长期不断的、为改变语言在社会中的功用,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语言规划分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变异和规划是矛盾的统一,没有变异就没有规划.没有规划也就看不出变异。我们究语言的变异,正是为了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海南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通行语言和方言多达12种。但是,在执行推广普通话政策过程中,政府对海南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不够重视或其它原因导致很多海南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面临边缘化甚至逐渐衰落的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对与海南文化背景类似东南亚地区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了解他们语言政策与规划失败教训或成功经验,希冀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政府重视对海南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制定出合理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满足海南国际化和本土化需求,让海南多元文化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言规划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语型规划两方面内容.语言规划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我国历代的中央政府都重视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国家形象、国家认同建构的发轫,而清末语言规划则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通过分析清末奏折、谕旨、学堂章程、官员信函等原始历史档案,研究清末新政时期语言规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清政府通过语言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确立统一国语,厘清汉语与外语在国家认同和国...  相似文献   

7.
辛永芬 《天中学刊》2009,24(4):101-103
清末民初是我国语文生活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期,也是我国语言规划进入现代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专家学者、民间团体、政府机构等都积极倡导并参与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改革与语言规划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取得了辉煌成绩.这在当时以至当代的语言文化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对我国当今以及将来的语言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台湾当局加速实施语言文字领域的“去中国化”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放弃国语的通用语地位、提倡双语教学,为闽南语及其他方言创制文字和标音工具,压缩文言文比例,反对汉字简化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台当局的语言文字规划不仅违背了语言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而且会引起认同错乱,使其塑造“台湾认同”的目的落空。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电力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力企业处于电力供应链顶端条件下的最优定价策略,没有考虑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地位以及其在我国电力供应链中的顶端地位的实际情况,即政府才具有事实上的电力定价权.因此利用三层规划模型描述电力供应链中包含政府、电力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电力定价问题,通过建立电力定价的三层规划模型,讨论了政府如何对电力进行定价以使社会总收益最大,以及电力企业和生产企业在政府的电力定价下的最优决策.最后通过例子说明模型的建立过程和计算方法,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呈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各地方言呈现衰变趋势,语言生活开始由单言语社会向双言语社会过渡。文章重点分析了方言衰变及双言语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方言区提倡双言语制,是解决语言矛盾、语言沟通问题的重要一步,同样也是对方言的尊重。最后文章讨论了新时期双言语社会的语言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对语言规划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辞书,继而分析了语言规划与辞书编纂的关系,分别阐述了辞书在语言的地位规划、本体规划、习得规划、声誉规划中所发挥的具体功能,明确了辞书在语言文字规范体系中的地位。文章最后分析了七种不同类别的词典所蕴涵的语言规划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语言生活层级”观念的指导下,讨论领域语言规划的若干问题.回顾中国百余年来语言规划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国家语言规划首先是依托教育领域开始的,接着逐渐向行政、文化、社会服务行业等领域延伸.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各领域做好本领域语言规划的时代了.领域语言规划的基本内容,一是支撑国家语言政策,二是建立与工作质量相关的领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三是解决领域语言问题.领域语言规划的基本运作机制,应当是行业主管部门“主管”,国家职能部门指导,专家队伍学术支撑.当前,做好领域语言规划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行业语言意识淡漠,二是对领域语言生活的学术研究有限.领域语言规划上连国家的语言政策,下通各行业末端的企事业单位的语言生活,在国家语言生活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应通过一系列行政运作,发展领域语言学,为领域语言规划夯实基础,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的特色,旨在彰显训诂学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其由来和发展讲,先秦训诂学的萌芽说明它是为了读通典籍和"经世致用"而产生的;到了汉代,训诂学体系已基本成型,并奠定了其在经学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并宋元明时期,是训诂学的继承和完全定型阶段,其内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迨及有清乾嘉年代,为训诂学大繁荣时期,堪为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渊海,无论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近现代为训诂学的平稳过渡期,训诂学研究方法应作进一步调整亟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政治手段和经济资源;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汉语言文字具有无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国家语言规划工作应明确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捍卫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本体。  相似文献   

15.
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 ,但是后期的社会动乱使之急剧地由盛转衰。其后 ,六朝经学经历了由复苏到拓展的艰难历程。三国是儒学复苏的初始阶段。孙吴地区的经学是东汉经学的绪余 ,古文经学因统治者提倡而相对活跃。西晋经学呈北盛南衰之势。由于道家文化的兴盛 ,儒学影响力减退 ,经学研究进展不大。东晋崇儒抑玄之风渐兴 ,会稽、豫章等地学者治经实绩稍著。刘宋与南齐时期“家寻孔教 ,人诵儒书” ,崇尚儒学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梁朝及陈朝 ,经学进入兴盛时期。学者多“博通经传” ,义疏都立言浩繁。其学风与实绩对隋、唐经学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经哲学发微》是廖平参加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前,为纪念孔子而写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传统经学逐渐被西方学科体系所消解的背景下,廖平对孔子及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他认为孔子经典中的“空言”、“思想”是哲学,这些哲学思想不同于历史,而是孔子为后世所作的规划.这种规划在以往的中国已经部分地实现,也必将会在以后的全球实现.廖平认为在保持“孔经哲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沟通中西”,可以实现孔教的一统天下.但廖平所构建的孔经哲学体系最终失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是由于其西学知识的局限,过度地尊孔及穿凿附会的解经方法;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转型期,传统经学处于被消解的地位,很难被纳入当时的学科体系中.  相似文献   

17.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过官方的提倡和士人的响应,经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社会文化和士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士人的思想及文学创作,且这种影响随着经学的发展演进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分别是汉代初、中、末期的重要辞赋家,他们的辞赋创作分别体现了各自特定时代的经学影响下的不同特征,即在“风格”、“一统意识”、“体物特征”、“谶纬内容”、“讽喻成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众多,其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因此实施合理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国家统一、各地区人民间的交往、语言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使用相关的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理论,展示了中国语言使用现状的概貌,并期望帮助各类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正确理解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语言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不仅与人民的语言生活休戚相关,更涉及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语言是国之大事,应予以国家层面的关注。本文从西方生态语言学角度切入论题,通过对语言与自然存在关系的解读,探讨如何实现我国语言规划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规划动因和效果的关系出发,把中国语言规划实践中的一些案例放到特定的背景下,分析政府、社会思潮、语言理念、政治目标(认同建构)等对国语运动、推普、汉字改革、语言文字标准化和规范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