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色·戒》红红火火地在北美、台湾、香港,终至大陆不停地创下高票房记录时,人们对于国际大导演李安的艺术造诣之钦佩也在不断地升级。尽管大陆版的《色·戒》被删剪去十多分钟,人们还是对其赞扬多于贬斥,因为删剪带来的美  相似文献   

2.
方明 《巢湖学院学报》2012,(4):60-63,79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众说纷纭更增添了这部作品的神秘,是为不一样的《色,戒》。  相似文献   

3.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杜娟 《文教资料》2010,(14):90-91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7.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8.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  相似文献   

9.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作。那么《色·戒》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让我们从电影回到小说,从21世纪的今天回到原著所呈现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0.
《色·戒》的故事原型来自旧上海的郑苹如刺杀丁默邮案.这个故事经张爱玲之手和李安的再创造,加上了作者的意图,成了不同的政治和性别的隐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在爱情和政治中都处于被启蒙的位置,而在李安的镜头下这种地位却被悄然置换成男女间平等的互相启蒙,从而实现了将大政治转变为性别政治、将宏观叙事转变为通往人物内心微观叙事的策略.通过对这两种阐释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性别等话语权力相互转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14.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色·戒》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末世情怀,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虚无,是个人主义在乱世与民族困境面前的困惑;李安的电影《色·戒》则呼应时代话语深入发掘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命运,传达了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批判,是当下语境中的个体话语诉求的折射。然而作为关照的客体,小说与电影文本《色·戒》的出世,都必须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与反思,以揭示它们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6.
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一直是张爱玲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这里从叙事学的角度,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对小说《色·戒》进行探讨,以求证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李安,梁朝伟,陈冲,王力宏,各自领域里的大家的创作浓缩在一部影片里,让《色·戒》自开拍伊始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威尼斯当地时间2007年9月8日晚8时,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色·戒》成为最大赢家:获得"金狮"大奖和最佳摄影奖。与这些巨星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她用自己的努力一夜成名,被梁朝伟赞为"非常有天分,是表演天才",她在片中塑造的角色受到李安的肯定:"真的很像王佳芝附身,就好像王佳芝靠着她活过来了一样。"《色·戒》一共拍了118天戏,有114天都在拍她;影片的前一个小时上演的是她与王力宏的对手戏,后一个半小时她的对手换成了梁朝伟,可谓本片的绝对一号人物。李安把整部戏的成败押在了她的身上。她叫汤唯。  相似文献   

18.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剑 《现代语文》2009,(10):50-50
宋朝的陆象山曾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