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人性的分析,王充肯定了衣食等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合理性,提出了以满足人民正当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惠民观念。同时,王充还十分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德治和教化作为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克的惠民观念.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史学思想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真实,疾虚妄,立真伪之平,确立纪实为史学第一要义;反对崇古卑今,强调今胜于古,主张写当代史;推重司马迁少臆中之说,是书汉世实事之人,以其为杰出的历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重点写当代史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崇高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6.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有几处提到王充,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受到王充的影响.其实刘勰所受王充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因身世对写作的推重上,特别是在立意写有体系的专门著作这一基本点上,颇有相近之处.此外,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的观念、关于作家和创作的思想以及对纬书谶文的看法,和王充<论衡>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王充较早谈及了文学接受论,在《论衡》中他认为接受者的赏识和肯定对作品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具有重要作用。王充本身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他的平民意识促使他对作品的传播接受有独到的看法。他虽然对接受者的好奇心理进行过分析,不过主要是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对文学接受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2020,(4):96-100,106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相似文献   

10.
王充由于否定“天”的主宰性,所以他从中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作家论成了王充论思想的核心,他从元气论入手为后世论才性提供了前提准备。《论衡》的 《定贤篇》、《超奇篇》说明了王充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充撰写的《论衡》是一部内容丰富、批判性强烈的思想学术作,其中《自纪》、《超奇》、《佚》、“三增”、“九虚”等篇阐述了章(包括学)的相关理论,大抵涉及四个方面,即论学的实用性、真实性、审美性和创新性,不少观点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充留存于世的仅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为思想武器,依据中国古代的科学成果、哲学理论和王充自身的生活实践,对汉代盛行的谶纬迷信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倡导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注重实证科学研究方法和彰显理性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化典籍,素称难读。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所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论衡校笺》可谓董治《论衡》的佳作。其优点如下:一,为长期积累、潜心治学的结晶;二,集已有成果之大成;三,补正前贤,为求实之学;四,利用新材料,精研全书,在校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16.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从游艺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物象的民俗四个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民俗材料胪列归类,可以发现民俗表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批判意识。结合其“疾虚妄”、“求真美”的主旨,以“古诗十九首”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例,可见《论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史也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18.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生于“细族孤门”,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的思想家,他白幼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相似文献   

19.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20.
王充是东汉最著名的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论衡》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界,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论衡》一方面论述其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足畏;另一方面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为标本来述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论衡》中的注重自我、逐渐疏离群体的观点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王充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王充思想对东汉及其后文人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命”论被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