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2.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3.
康熙帝介入思想与文化传统,将政治势力延伸到文化领域,并不是以政治权力去削弱、对抗文化传统,而是力图结合"道统"与"政统",在把自己塑造成政治权威的同时,又成为"道统"的代言人;这种对"圣君"形象的追求与角色定位,从康熙帝御赐给清初福建书院的各种匾额或图书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学术人"是其职业的理想状态。当前,针对"学术人"在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中的缺失,应"以人为本",考虑制度与"学术人"的契合度,特别应围绕"学术人"特点进行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设计、安排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到"士为知己者死",从"士大夫"到"贫士","士"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士"的精神和"士"的称谓,今天仍然在流传。"士"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衍生出丰富的内涵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士"。"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我国古代往往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对称。  相似文献   

8.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品质的最高要求,它既符合“仁”对德的要求,又符合中庸对智的要求,是对君子之德及智等诸多美好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德修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韩柳--韩柳哲学、政治、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愈、柳宗元同是中晚唐学界哲人,官场名宦,文坛巨子.在哲学上韩、柳互为论敌;政治上则有同异;文学上同为“古文运动”主将.韩、柳同开宋明学术之先河,韩愈推明"道统",抵制佛教,巩固封建统治,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其历史影响大于柳宗元.但柳宗元之哲学观和政治观又有长于韩愈.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贯穿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全篇的感情线索。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一方面表现出朱自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朱自清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虽苦闷、彷徨,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更主要的方面,抒写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理想破灭,追求刹那安宁的梦幻世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孔子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义轻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轻义是小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儒家博雅教育:理念、特征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博雅教育思想。儒家博雅教育主张主体觉醒的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价值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内涵包括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强调"知类通达",突现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3.
礼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君子理想是相联系的。儒家思想尚中贵和,认为"和而不同"才能发展。礼制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规范,它以人的自然情感的差序为基础,确立了一整套从血缘到政治的等级秩序。人和得以政通,克己复礼,内心平和的人才是君子,只有这样的君子才能完成修齐治平的理想。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理念是"打倒孔家店",他针对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独立和平等的,世界大同才能和平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秩序重建,其中君主和国家都是虚伪的,骗人的,必须破坏,礼教作为封建专制和不平等的产物和文化根据必须铲除,真正的革命者只有经历兽性教育才能自觉并加以奋斗,这样,国家和国民才能适者生存。但是,他对旧礼教及其背后的整个儒家文化予以的全盘否定,是批判旧礼教的滥觞,秩序重建只有在提倡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反对礼教,保留和肯定儒家和而不同与君子理想在秩序重建中的合理性,方能成功。  相似文献   

14.
辛立松 《文教资料》2010,(18):12-13
徐渭称自己与杜甫"异世同轨",这种说法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人们基本上是从命运的角度看待"异世同轨"。然而,"士不遇"的表象掩盖了它的核心精神,即由不遇而引发出的"狂"。狂性对二人而言,在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以"狂叫"来克服求圣道路上心灵的压抑,一个在"狂态"中走向了否定圣贤人格的道路。"异世同轨"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道统"是传统儒学核心观念之一。道统在近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失落与回归经过了一个由几乎绝迹到宽泛使用的过程。20世纪前期学人对道统的宽泛理解,目的在于凸显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之后便进入对儒家自身思想脉络梳理与深化的过程,并最终归结为对朱子学术的义理分析与地位评定。  相似文献   

16.
"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是大学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的根本体现,是大学的办学灵魂。它彰显的是大学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蕴含着深邃的办学内涵。缺失"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客观地审视中国大学的现实,认为创建"思想独立,学术自由"之精神,对于中国大学的未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所说的"宗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宗教"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道"或"教"的意思,"道"指"正道","教"指"正教",因此,"邪教"不属于"宗教"的范围。西方所说的"邪教",指的是宗教的"异端",宗教的"异端"归根结底还是"宗教",法律上是允许自由信仰的;而中国所说的"邪教",指的是政治的"异端",政治的"异端"归根结底就不是"宗教",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历朝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邪教"是"宗教","邪教"从来就是"左道"、"妖道",其根据就是"邪教"的"左道乱政"或"妖道惑民"。当今,我国的法律对"邪教"的界定也鲜明地将"邪教"排除在"宗教"之外,与我国历代不认可"邪教"是"宗教"的传统是一致的,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8.
扬雄是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所谓"幸",文章论述了扬雄在事业上获得重大成功的一面;所谓"不幸",文章论述了扬雄的生前与身后所遭遇的主要的痛苦和打击。文章对扬雄寄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但这种理解和同情,完全出于对历史的尊重,绝不含乡梓之情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论“师”     
人类文化活动以符号为中介,其教育传承和发展能够跨越时空,"师"于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角度出发,对"师"的词源本意分别进行了解读。在西方,教师成为专门职业,且教师专业是大学必须开设的专业之一。在中国,古代"师"更讲究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万物运行思想。推及教育领域,"师"首先要探究学问的"中庸"之道,进而对学生讲求因材施教,最终形成"道统",这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关键。"师"的地位不能用形而下的东西衡量,而是应重视内在的学养。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不是说君子只"谋道"而不"谋食",而是说君子毕竟不是生活世界的平凡人,应该有较"谋食"更高的"谋道"的追求。也就是说,孔子教人在"谋食"的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要争当君子,由凡及圣,实现"谋道"的精神超越。孔子这种"谋食"与"谋道"兼顾、以"谋道"升华"谋食"的生活价值观,在价值虚无、功利至上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值得珍视和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