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生活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事业,德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统率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生活化,这样才有助于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让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薛利芳 《教师》2015,(4):12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生实现综合性活动体验。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亲身感悟,从而达成品德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也就是说生活化的课堂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立足生活,从身边生活实际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感悟升华后付诸于行为,最终回归生活。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形成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生活课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小学德育,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课更多是侧重于对小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然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内容不能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内涵,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应用,满足小学生的课堂需求。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真知。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之下,学校要充分地认识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涉世尚少,尤其需要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点滴生活着手,教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本文将以此为重点,来探究如何让小学的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9.
传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考核形式不合理、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本文针对此提出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用多元化方式考评学生,倡导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生活化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融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从而提升小学品德教育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改进陈旧的小学品德教学方式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对小学品德生活化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手段等进行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善原有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根据当今时代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性格、学习心态等进行关注,并对于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化教学模式改变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既应该是学习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着这两个点来展开,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立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提出“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体现德育”的概念,意在让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师应把生活化的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以生活实例为载体,使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日益重视和打造课堂情境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概述入手,认真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因此,也只有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生活学科更好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净化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