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祭祀活动早在先秦时期的墓葬营建过程中就已存在,但其性质与后世专门针对某一墓主定期进行的所谓"墓祭"是不同的,它是某些古老的宗教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一种表现.古人所言的"古不墓祭"有着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再用汉画像石墓”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原墓进行修补后用来再次安葬和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而再建的墓葬。其产生约在三力魏晋之间,社会动乱、经济衰退、薄葬之风,信仰转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再用汉画像石墓是中国丧葬上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澄清汉画像石墓在断代上的混乱,弥补魏晋考古发掘的不足有一定作用;也是研究汉末至魏晋这一历史时期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大墓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孙吴墓葬,过去对孙吴大墓墓主身份的认识存在争议。考证表明,孙吴大墓乃埋葬孙坚及其两位夫人的高陵;江宁上坊高陵为孙吴中期墓葬,建于孙权在位期间;吴太元元年(251),孙坚尸骸由江苏丹阳迁葬今高陵。  相似文献   

6.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7.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的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中,其中弧方形的墓葬形制参照长安地区唐墓可知属高等级墓葬。文章分析了墓葬年代、墓葬等级及P.2523《敦煌名族志》的编撰年代,认为两者均为开元年间,因而认为M123、124、125等墓为外任归葬的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墓葬,其中阴稠或阴仁协以及阴仁希可能与M123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河南南乐县福堪镇宋耿落村南有一座古墓群,其中最南端一墓冢形制最大,今人多称之"赫胥陵"。然而,1978年、1999年文物部门分别对其中三座墓葬进行发掘,确认此为东汉古墓葬而非赫胥陵。一时间各种质疑、猜测莫衷一是。经考证,一号墓墓主人是东汉桓帝年间宦官、东武阳侯具瑗;二号墓即南大冢墓主人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三号墓及其未发掘之诸小墓冢属耿纯家族墓。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古代墓葬数量众多,依据葬者的身份,可分为帝王陵与陪葬墓,历代将相名人墓葬等类型。关中古代帝王陵的营造形式有"封土为陵"和"因山为陵"两种,按建陵时间跨度分为华夏始祖陵寝、先秦王公陵、统一王朝帝陵和分裂割据政权王陵等类型,其地理分布具有片状、带状分布及点状散布等特点;陪葬墓主要依附帝王陵在特定区域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历代将相名人墓葬以散点状分布为主。影响关中古代陵墓选址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一是都城区位,二是风水观念、追求皇权威严和博大气势;三是墓主人籍贯;四是历史事件发生地与名人生前活动地。对关中地区绚烂丰富的古代陵寝文化与帝陵遗产资源,应该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研究,以便发挥其"古为今用"之效。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封土壁画墓,是已知唯一有佛教壁画的墓。本文分析了该墓壁画的内容及布局,运用佛教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它的文化内涵及年代,论证该墓年代约在公元400-430年之际,很可能是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427年)。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壁画之一,仅略晚于甘肃炳灵寺第169窟,而早于麦积山、敦煌早期洞窟的壁画。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认为只有趙敬肃王刘彭祖及其子孙才能形成大型墓群。通过对邯郸周围三处可能是西汉时期墓群的分析判断:插箭岭墓群不是西汉时期的王室墓葬;北张庄墓群10号墓可能是刘彭祖的墓葬;认为车骑关1号墓墓主人是赵共王刘充。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墓葬中,除了常见的坟、墓、冢外,还有陵、林等。古代埋葬死者,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坟的本义是高高的土堆,墓是平的或在地下,冢也是高高的土堆,这是从字义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浙江杭州余杭区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墓砖上的模印文字,根据文字名称可将其分为“方”字、“刀”字、“急”字、“足”字、“斧”字、“宽”字、“坾”字或“宁”字、“门”字、“出”字、“建”字、“副”字、“头”字等十三类,墓葬封门、甬道和墓室分别用不同种类的文字砖砌筑。模印文字数量有一字、两字、三字、四字、五字等几种,以两字、三字常见。砖文基本为楷书,有正书和反书两种,反书占的数量稍多一些。文字的分类和命名是按照数字顺序、大中小类、同类字笔画的增减以及相对位置等规则而定。小横山南朝墓文字砖是截至目前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对研究南朝时期墓砖的种类、施用位置以及墓葬的营造过程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安明秦王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文物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墓葬石刻、陪葬文物、丧葬制度及守墓制度等丰富的遗址内涵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封土及相关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盗墓猖獗,文物散佚及房地产业违法扩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及同类遗址区保护经验的对比,对明秦王墓的保护提出了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实行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与杜陵合并保护,复原及特色旅游开发等五条对策。  相似文献   

15.
苏禄王墓是中国唯一的国外皇帝的墓葬,其旅游价值及文化价值很高.文章借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此全面把握苏禄王墓在发展旅游业中的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制定苏禄王墓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最后提出其提升战略.  相似文献   

16.
<正>包山墓地位于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的包山岗地之上。岗上由南往北分布五个土塚,依次编为一号至五号墓,岗脊西部不见封土的三座古墓,则依其发现先后,编号六号至八号墓。这八座墓葬组成包山墓地,三号墓和七、八号墓为西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出土墓志——高昌墓砖,是吐鲁番学中重要的研究资料。文章主要从墓志发展史的角度探讨高昌墓砖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山西宋墓壁面不同题材类装饰下的女性形象,探讨宋代不同身份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家庭处境,并回归到墓葬空间本身,论及女性形象在该地宋墓空间营造中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骆驼城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文书进行了释读,根据墓券内容考证了河西骆驼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十六国时期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丧葬风俗.骆驼城遗址周嗣墓葬出土的十六国墓葬文书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汉晋以来河西地方建制与民间丧葬风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摘要: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