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明代《刘子》评校本中的吴骞跋文为切入点,以证《刘子》作者非刘昼也。又透过内证法,从“本之易学”、“思辩同法”、“体系与全书结构相同”、“关键字词之相通”等四项,细论《刘子》与《文心雕龙》二书相通,尤以“势”论、“权变”论与“神”论等说法车辙一致,验《刘子》即刘勰所作,再驳吴骞所提《刘子》作者为刘处元之说。  相似文献   

2.
《刘子新论》(又称《刘子》)是北齐刘昼(514—565)的著作。在当时“玄学”的影响之下,《刘子新论》中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是值得研究的。关于《刘子新论》的作者是否为北齐刘昼,历来都抱有存疑态度。《四库全书提要》以陈振孙的《书录解题》和晃公武的《读书志》为根据,说明此书并非刘勰、刘歆、刘孝标所作,但又指出:“惟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见《北史·儒林传》,然未尝播迁江表,与孝政之序不符……岂  相似文献   

3.
对刘勰的定位问题,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因为刘勰的文名实在太大了,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刘勰研究者。它既涉及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识,也涉及对刘勰著作《刘子》一书的认证上。文论界定为文学理论批评家,哲学界定为自然主义哲学家。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兼文学家是常有的事,何以在刘勰身上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呢?这当如胡道静说的"人们的头脑多框框,看问题就僵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作者采用了"三"、"五"以及"四十九"等神秘的数字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理论构架并阐释自己的道家思想。文心雕龙也就通过对其探讨来揭示作者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说明《刘子》作者刘勰在历史上“由是而疑、由疑而否”的误导原因;指出要深刻论证刘勰思想必须将《刘子》纳入本传;介绍《刘勰传》的内容结构;肯定《刘勰传》独抒己见、学风严谨、史料丰赡的特点;总结《刘勰传》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7.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8.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应当注意《文心雕龙》的主旨与刘勰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研究中应当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关系,本文认为:刘勰的思想是他实际生活的产物,他的思想随着他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改变;《文心雕龙》是刘勰40岁前的思想,是他思想的顶峰,但不是刘勰的全部思想;决定刘勰思想本质的核心因素,是他的人生经历及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他的门第和出身.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秦王嬴政所见韩非文章究竟是司马迁《史记》所记《孤愤》和《五蠹》,还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储说》系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嬴政对《韩非子》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即秦国政坛浓郁的法家氛围、嬴政在性格上与法家人物的契合、嬴政继承君位后所面临的紧迫局面,揭示了嬴政接受法家思想的原因及法家思想对嬴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篇作文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构思的成败。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斟酌思路的过程。开始构思时"神思方运,万涂竟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作者思想如脱缰奔马,离笼飞鸟,灵感缤纷,思路繁芜。构思明确后"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文章如水之就下,思归一线,方向笃定,用志不分。散文评论家王冰说:"文章要写的不是一个内容的全部,而是这个内容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1.
李明珍 《考试周刊》2008,(47):217-218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3.
刘勰出身于一个逐渐衰败的世族高门,东莞刘氏在萧齐时代严重衰落,入梁后稍有转机。刘勰的不婚娶既表明他家族的衰败,也表明他不甘于婚姻“失类”。刘勰依僧祜研究佛学则既有思想学术上的原因,也不无“托附”方面的考虑。他除了用本名写过若干与佛教有关的文章以外,还为僧祜代笔写了不少东西。刘勰的专著有《刘子》和《文心雕龙》,前者的著作权有争议,但其中的立言与刘勰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自是伟大的文学理论名著,而其书名则表现了他的佛学修养。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认为《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长期以来占主流;20世纪80年代,一批学者渐渐发现《文心雕龙》中的道家成分并不少于儒家;更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是佛学;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不仅涉及《文心雕龙》的性质,也涉及为刘勰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现已出版的有关研究论著,大都认为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近年来,随着文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异议.王运熙先生说:"人们一提起《文心雕龙》,总认为它是我国最有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书籍,其性质相当今天的文学概论那样……但从刘勰写作此书的宗旨来看,从全书的结构安排和重点来看,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而不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贺绥世先生说:"《文心雕龙》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文学理论,而主要是文章学."(《写作》1983年第二期)我们认为这是切合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情况,也是符合该书实际内容的.因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对象虽包括诗、赋、乐府等文学作品,但大部分还是论、说、书、记等常用文章;所论的内容虽涉及不少的文学理论问题,但基本上与今天的文章学观点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地研究《文心雕龙》,还它以本来的面目:一部文章学概论.  相似文献   

16.
“素心”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提出的理论,它强调客观公正的著史原则,对后世史家修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影响,如章学诚的“史德”说就是对“素心”说的继承与发展.与“素心”说相比,“史德”说对于史家修养理论的阐述更为系统与完善.“素心”说不仅关乎著史原则,它也是刘勰对史传散文写作所提出的一个要求.除“素心”外,刘勰认为史传散文写作还要讲究文采,这既符合刘勰“衔华佩实”的主张,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与追求文艺美的独立价值的时代风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 七十年代末,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一文所提出的刘勰出身于庶族说(以下简称庶族说),已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王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中自述:对于这一说法,季羡林同志来信“表示赞同”;周振甫同志来信说,“大著刘勰出身庶族,掌握极为丰富的材料,论证极为有力,使人信服,极好”。就笔者所见,近年来其他专家、学者所发表出版的“龙学”研究论文、专著,凡涉及到刘勰的出身问题,也大都沿用王先生的说法。但笔者最近在考索刘勰的生平思想时却发现,王先生用来证明刘勰是出身于庶族的理由颇有疑窦,庶族说似难成立。而又诚如王先生在其文中所说,  相似文献   

18.
<正> 刘勰的美学思想,即《文心雕龙》中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主要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在谈“为文之用心”里,接触到美学思想,这里就其中部分的美学思想来谈谈。 道和文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里说,美学要讲“美感底客观的条件”和“美感底主观的条件”(5页)。刘勰的《原道》和《情采》,是结合论文来谈美感底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对"比"的阐释,受《诗经》兴托讽喻精神和魏晋以来重文思想的影响,将"比"分为"比义"之比和"比类"之比两类。刘勰认为宋玉以来文人诗赋创作"用比忘兴",以致"文谢周人",又总结曹刘以下用"比"来造就奇文丽采的文学现象,得出"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的结论,这体现出刘勰对"织综比义,以敷其(文)华"的做法是宽容的,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一生平和著作刘昼(约生于公元514年,约卒于公元565年)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人,是北朝儒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少年时代,刘昼遭受了孤贫的生活打击,但并不向挫折屈服。他勤奋好学,先师从魏末著名儒学家徐遵明,学习了《三礼》、《服氏春秋》等儒学经典。乡里缺少书籍,他便不远千里,由家乡来到京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当时邺令宋世良有藏书五千卷,刘昼请求担任其子的博士。借此机会,他如饥似渴,夜以继日,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刘昼本想借此一展政治抱负,但花了10年功夫,直到48岁才被举为秀才,然而却考策不第,仕途很不得志。天统中,卒于家,时年52岁,《北齐书》和《北史》有传,《北齐书·儒林传》叙录和《广弘明集》也有零星记载。由于官场失意,刘昼先后写下了《六合赋》一篇、《高才不遇传》三篇、《帝道》、《金箱壁言》、《刘子》十卷等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亡佚,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言只语和《刘子》十卷五十五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