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背快手制敌法是通背一百零八制敌法中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是在战场决斗中拳腿变法,巧中生巧,以快制慢、以巧判拙的击技方法。实战中以拳(掌)、腿、步相辅相承,互辅互生,全身肢体协调,气血平和,攻得进,退得出,刚柔相济、快慢相合,内含三折九扣,八护八断,冷急脆快之法。实战中突出一个快字,打在前,连手连击,手脚齐发,拳步齐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一手二手连三手,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2.
通背烈焰连击掌法,属祁派通背连手连发,明手暗腿,以奇、以快、以凶制敌之法,因此法中多以暗腿攻敌,如平地焰火,所以又称卷地烈焰法,和通背拳中六步六手、九手连珠炮、冷急代环炮,豁挑迎门炮等一样,都是在击技中十分奏效的连击、连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6,(3):8-8
到重庆后,人们向我们介绍李毅立,说要挖掘报道巴蜀武术,一定要采访李毅立老人,他可是武林中的一部“活字典”,不仅年轻时练习四川当地的武术拳种,还入重庆市国术馆,跟随朱国福、郑怀贤等武术名家学习武术,精通形意、太极、八卦,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他担任四川省武术挖整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了四川省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巴蜀武术应该说是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4.
合一通背门可追溯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此拳法由合一通背门第六世僧人传于直隶独流镇杜嘴子村吕二爷(其名不祥)。同治七年(1868年)前该门师承尚无详实的史料记载,如年代、地址、传人等,待探索考证。清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反清失败,在独流碱河南岸全军覆灭,一捻军高层头领受伤藏于喜武村民吕二爷菜窖内,吕二爷救起僧人疗伤并精心照料,日久僧  相似文献   

5.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6.
赵宝安 《武当》2014,(1):44-45
五行通背拳小七手是由七个单操动作,即甩掌、拍掌、穿掌、劈掌、钻掌和双掸手组合而成,又称七合手、一发七手、母子拳,是入登五行通背门学者的必修之课。在五行通背门里有"先有七手,后有伸肩"之说,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小七手组合操法整体动作顺势、顺步、顺劲,内涵(三折九扣,五护八断)丰富,练用合一,无论是在习练  相似文献   

7.
五、烈马碾蹄 动作①乙左掌击甲面部,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发左掌向前上格拦乙左前臂外侧,右掌于腹前待发。(图19)  相似文献   

8.
9.
刘彦骅 《武当》2004,(11):43-43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南温县人。少好学,熟读诸子百家之书,崇拜老庄之学。从蒿山道士潘师正受传符篆、辟谷、导引及服饵之术。后随师一同隐居天台山玉宵峰百余年,容貌一直像三十岁人。武则天曾数次召他进京,他拒绝应召。后来唐玄宗迭次召见,玄  相似文献   

10.
李瑞林 《武当》2005,(9):57-58
李洋章,天津宝坻县林亭口人,1880年生于汉沽,从12岁起,跟武术世家出身的母亲李张氏习武,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练时”。母亲的严格要求,加之他寒来暑往的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15岁时,拜武术大师“赛白猿”唐维禄为师,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太极拳技术方法的研究中,多半是以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太极拳拳理为依据。这些拳理,大多数都是拳师们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身体的本体感受而得来的。而这种经验又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流传下来。在当今社会,太极拳乃至中华武术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使这些传统的宝贵经验科学化,规范化。本文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的实验仪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普及面最广,而且保留着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风格特点的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做以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本文从胸椎曲率的曲线图上看到,在整个动作的完成过程中,上身始终保持含胸姿势。这也验证了太极拳“含胸拔背”的动作要领。并且在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胸椎的弯曲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重心后移时,胸椎弯曲度逐渐加大,即含胸幅度加大;前移时胸椎弯曲度逐渐减小,即含胸幅度减小的规律。从而为太极拳的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楚天 《新体育》2009,(7):58-60
进入F1仅两个多年头的汉密尔顿已经不堪重负了,他对《泰晤士报》的记者发牢骚说:我从来没想过F1有那么复杂……  相似文献   

13.
少林功夫舞台剧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但又有别于影视创作的新兴事物,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传播少林文化,尤其是少林功夫的“禅武合一”文化;文章从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运用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对“禅武合一”文化的使用率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重武轻禅”的现象,忽略了文化的保护和富有生命力的传承,影响其发展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易鸣 《精武》2006,(4):12-12
八卦掌的“寸劲”在电影《武林志》中有一个场面:神掌李在岸边一掌打死牛二,他用的就是寸劲。寸劲的特点是发力时与被击处较近,一般在一寸左右,而且发力突然、猛烈,不易被发现,来不及躲闪或招架,因而具有很强的威力。八卦掌的塌掌、掖掌、撞肘等招法都是练寸劲。要发好寸劲,需按要领去做,松肩坠肘,虚领顶劲,  相似文献   

15.
武兵 《武当》2003,(5):65-65
武祥年少时,被家人送至山西大同城内的一家铁匠坊做学徒,经过数年抡大锤砸铁的磨炼,小武祥年纪不大便已长得虎背熊腰,身硬如铁,加之以打铁为生,人送绰号“武铁”。 武铁成年后,拜大同府台衙门镖师石盘亮为师。在石师悉心指导下,武铁学得多种拳械,尤其一对“挑手”更是练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与人较技,未尝败绩。引得前来比武竞技之人甚众。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对体院学生背越式跳高常见错误动作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根据小弧线助跑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动作技能学习的类属同化理论 ,提出了背越式跳高的“小弧线教学法”及其应用原则。认为小弧线助跑可以使身体获得较大的内倾 ,可帮助初学者较好地体会和掌握助跑的节奏与起跳过杆技术 ,从而有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东宝 《武当》2003,(6):41-41
修炼桩功很讲究炼“气”(如养气等)。这是因为“气”与“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说到“膜”,向恺然先生(笔名“平江不肖生”)撰著的《侠义英雄传》,曾对人体的“膜”有过通俗易懂的介绍。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谈论霍元甲时说:“霍先生是  相似文献   

19.
“精武会”的两大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起 《精武》2007,(4):50-51
“精武会”何以不过长江?“精武会”有很多难解之谜,譬如“精武会”的分会很多,奇怪的是,却没有一家分会设在北方。“精武会”起初一直在上海活动, 1918年夏天,它才走出上海,在汉口成立了第一家分会(惟一一家跨过长江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午1点,汽车来到了北京大兴影视基地,这一带并不繁华,远离市区,记得2005年入冬,我应邀随老师拍摄《夕阳红》节目时,去过央视另外一个演播厅,那个演播厅的规模已经很大了,而这个新的演播厅较从前的演播厅设备的先进更胜一筹。按赛事安排,27日晚饭后,由央视五套摄制组、专家评委、教练员以及全体选手在影视园二楼会议室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