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琦 《传媒》2008,(12):48-50
由于历史发展及传媒管理政策上的一些原因,除了一些单列城市及特大城市以外,中国省会城市的报业格局都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即省报集团与市报集团在省会城市里两军对峙。特别是在都市报市场上,省报所属的晚报/都市报与市报集团所属的都市报/晚报竞争激烈。但在这场竞争中,竞争的主体往往不局限于两家集团的两张报纸,而是两家集团的多张报纸,  相似文献   

2.
夏胜 《新闻窗》2007,(1):62-63
都市报自创建以来,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创造了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都市类报纸大都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即使要登时政新闻,也会把它移到内页)的这种做法,使得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而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报业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晚报复兴,90年代初期扩版潮之后,目前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并进入了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以都市报纸异军突起并将在相当时期呈上升趋势为特点的报业发展新阶段。脱胎于机关报所办子报,并在与晚报、服务类报等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发展成型的都市报,以其“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城市化色彩”的市场定位、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并形成强劲的冲击波,被新闻理论界视作一种“都市报现象”而予以特别的关注。都市报已成为我国报业群体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燕赵都市报》的快速发展,探究市场化运作报纸的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文章认为,《燕赵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上的成功,证明了它的市场定位是明确的,市场运作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在报纸定位上,《燕赵都市报》立足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在营销定位上,《燕赵都市报》根据河北的特点和省级报纸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经营理念,立足省会,面向全省开拓市场;在发展定位上,《燕赵都市报》首创哑铃型报纸,创办了两个地方版。两张新报纸在冀东和省会地区推出后,与都市报通行版形成“哑铃型”发行模式,这在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中是一个首创。  相似文献   

5.
2001年4月上旬,“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亮相”,并显示了其进一步蓬勃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报业市场空前繁荣。前些年,我国各省市的省级党委机关报都陆续创办了第一份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晚报(都市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报业市场的迅速扩展,新的办报空间继续被发现,全国大部分省级党委机关报又纷纷创办了第二份仍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早报(…  相似文献   

6.
时讯专递     
第二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会议召开第二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会议暨理论研讨会,11月22日至26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交流了都市报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新的经验,研讨了新形势下报业竞争的特点和都市报应采取的对策。自去年底全国都市报研究会成立以来,都市报队伍进一步扩大,除省委机关报主办的都市报以外,一些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党报也创办了一定数量都市报,而且总的发展态势良好。各地报业竞争也因此更趋激烈。与会人士认为,都市报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读者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要求,壮大了党的宣传阵地,都市…  相似文献   

7.
报业市场的竞争从来没有今天如此激烈。即使在报业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格局下,每一个省会城市都会有几张定位相似、市场相同的综合性日报——无论它叫都市报或晚报、晨报、快报、早报。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刺激着中国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报业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率下则拼命争夺着读者、争夺着广告。  相似文献   

8.
田梅 《传媒观察》2005,(11):30-31
自都市报发轫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报业市场中的重要力量,部分都市报已成为报业集团广告收入的“主力部队”。观察都市报的运作可以发现,早期都市报在定位上以市民报为主,生活化色彩较为突出;内容上“首先是以批评报道打开了读者市场,其次是故事化和娱乐化。这在业内被称为都市报早期赢得读者的三大件”;机制上,很多都市报实行“双轨制”运作.即兼具机关报和市场化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陈国权:都市报很难有财政方面的支持。都市报靠什么?还是得靠市场。正如都市报创生的时候一样,都得靠市场;曾经,都市报是整个报业经营的主力军,都市报的繁荣带动报业繁荣了整整20年;曾经,都市报也是舆论的重要阵地之一;曾经,都市报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报种。但从去年开始,都市报遭遇了“断崖式”下滑,说报业的“断崖式”下滑,主要是指都市报“断崖式”下滑。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业的危机,更主要的是都市报的危机。报业转型,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都市报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及省级中心城市发行市场饱和的今天,辽沈晚报红马甲报刊发行公司在沈阳报业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发行总量继续稳居辽沈地区都市报第一的同时,发行质量也全面优于地区内的其他都市报。这同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以加强读者关系管理提升公司竞争优势”的发展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家零售额在成都报业市场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12.
赵莉 《青年记者》2001,(2):15-16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京沪穗三地,都市报纸的零售额均占前列,其中《北京青年报》在北京零售量居第2位,《广州日报》在广州零售量占第1位,而且,《扬子晚报》发行量160多万,《楚天都市报》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广州、深圳、上海是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报业竞争的主战场,《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都把发展重点转向城市,“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已成为各大报的共识。有人预言,中国报业已进入都市报时代,都市报纸已成为当今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的代表。都市报纸的兴起和旺盛的发展势头主要是由于适应了读者市场。市场是充满活力的,同时市场也是充满残酷竞争的,今年以来持续了半年的南京报业大战主要是在《服务导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等都市报之间展开,都市报纸发展的前景虽然广阔,但由于其定位趋同导致同质化竞争,进入门槛较低,必然引发激烈竞争。从目前美国的报业现  相似文献   

13.
当代都市报伪主流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鲍海波 《新闻记者》2003,(10):16-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兴起,中国报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彻底的平民化、市场化姿态,在媒介市场上气势逼人,成为报业新锐。红红火火的“都市报现象”之后,人们对都市报的认识开始趋于冷静,都市报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往往为世人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作为一个独立的报种诞生已近10年。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都市报时代,成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报业模式———都市报模式。在短短10年时间里,都市报迅速崛起、中国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都市报主导中国报业格局的趋势已日益彰显。2003年召开的世界报业协会第56届大会首次公布了收录中国报纸的“全球日报发行前100名”排行榜,中国有16家报纸榜上有名,其中有4家都市报。今年召开的第57届世界报业大会发布了最新“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中国有20家报纸跻身百强,其中有7家都市报。都市报在一个区域、一个经济圈、一个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主流地位。从未来报业发展而言,都市报持续走强已成趋势。都市报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它对中国传媒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本刊编辑部就“‘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与中国都市报发展”话题,结合“世界报业协会”的相关背景,邀请了两家主流都市报总编辑畅谈都市报品牌的经营与塑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关于报业区域化发展的讨论日趋热烈。经过近几年的区域化整合与发展,报业区域化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主打城市攻坚战、走社区化发展之路的两大趋势。当前报业区域化存在媒介同质化、恶炒本地新闻、一些媒体和记者"两耳不闻城外事"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处理好区域化与全局化、社区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谌贻春 《新闻界》2004,(6):30-31
当前许多都市报(指省级都市报,下同)在省会城市的发展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发展空间紧缩,导致恶性竞争不断,报业利润摊薄;都有向外扩张的意图。但全国各省的都市报都已日趋成熟,基本上没有当地报纸很弱的重要地区;都市报省外异地办报,对外扩张举步维艰。为了进一步发展,都市报纷纷“强行登陆”本省的二级城市。  相似文献   

17.
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莺 《当代传播》2001,(4):85-86
9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业市场继“晚报热”之后,又兴起了“都市报热浪”。何为都市报?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闻体制十几年来的改革发展,为在广告市场中争得一块蛋糕,几乎全国各个城市都在保留一份机关报为党政机关服务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报纸办成了都市报,或者重新办了都市报。有些集团化的报业甚至办了几份都市报,多数省会城市都出现了几份都市报。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陕西报业形成了独特的市场格局。西安曾经是国内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之一,陕西报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显露出集团化、区域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成都报界比较流行的“天花板理论”认为:成都报业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