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师院学报)94年1期刊发了散文作家韩少功先生“即此即彼”短文。表面看好象在讲什么文学训诂,实则乃是借古文字阐释了生活中存在的哲理与古文字中所蕴含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同时,它也遇示了人们正确理解与认知古文字的思辨定势。最近这两年,文学界那些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的人,却突然之间在散文创作中“玩”起了历史,”玩”起了古文字。什么经空子集诸事百家亘贯古今无所不晓,顺手牵羊,“玩”6淹于真股掌Z上,似乎R有如此才能奏示出自己学识2渊博,方能因戴上“双栖”作家这盒光闪耀的桂冠。君不见五岁北右某省自丹某散文…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作为一位影响广泛的当代散文女作家,其散文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是“心灵的鸡汤”。她的散文睿智温情引人向善,激发人的生活热情。然而毕淑敏散文为什么有这样的风格特色,显然这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的就是毕淑敏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听来一个故事—— 传说耶稣在一次宣讲教义之后,向听众发起募捐。有的给金银,有的给衣物,一个寡妇只给了一枚铜币。耶稣说她给得最多,因为她拿出这一枚钱是尽了自己全部所有。 寡妇的身上是否只有一文,不必考究,但从这个故事本身的意义来看,却说明了她只有这一枚钱;而这个“有”,所要表现的正是“无”。 这个艺术辩证法,不仅存在于生活之中,也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所运用。这里我就散文中以有写无的几种表现形式作一简单分析,也许对于散文的欣赏及其创作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4.
席慕蓉是一位颇受海峡两岸读者喜爱的作家,她虽以诗歌而成名,但其散文创作也因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为她在文坛上的地位添砖加瓦。她的散文以自然感悟、怀乡主题、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而为人称道,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6.
马丽华介绍     
马丽华,女,1953年4月生。山东郯城人。父母先在部队工作,后转入地方政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屡蒙冤受屈,现已平反。马丽华的青年时代是在政治压抑、常受歧视的境遇中度过的。贫穷的生活,不幸的遭际,使马丽华从小炼就了一副十分坚强的性格。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极其认真刻苦,成绩一贯优秀。在其他方面,她也不甘落后,总是力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创作活动从五四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写诗,后来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他自己也说,“我所写的大抵是散文多。”成绩也是主要的,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  相似文献   

8.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次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包括1956年的高中文学教学大纲,对高中的文学教学,从来都只提阅读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过写作方面的要求。高中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开始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中分别提出: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突破之一,其教育价值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为着生活而写作”,成为苏青这位都市职业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言说姿态与表现方式,并以此区别于“五四”以后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的神圣崇高中剥离出来,写人类普遍意义的日常情境与世俗生活,反映出她在尘俗生活中寻找情趣的市民文化的品格。苏青散文中“性别意识”来得特别鲜明,但她又能直面女性的性格弱点,撕毁女性的假面具,并且发出独到的批判声音。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13.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冰心作品的主题贯串着“爱”和“美”,这取决于她幼年时期情感模式的形成,生活经历、生活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平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大海的一片痴爱、父母的挚情至爱,形成了其情感模式的基础.这种“冰心式的爱的情结”,使她对生命、对母亲、对童真、对自然、对祖国、对人类、对和平怀有温雅真纯的感情,影响了她一生的创作.她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爱的内蕴和自己高洁的人格,完善了作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冰心体”.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16.
陆晶清是云南白族女作家,是云南现代文学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她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尤以散文成就最高。纵观她的散文创作,其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思索一直是贯穿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她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笔触彰显自我的生命存在状态,以近乎绝望的姿态体悟人生、阐释世界,最终构成了她散文中自我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是活跃于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时间不长,但留给后人的作品却不少。她的作品以散文和诗歌见长,大多是生平的自叙、心灵的坦露和真情的抒唱,是“自剖”文学。石评梅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这是社会时代的普遍性和个人的偶然性相结合的使然。尤其在与高君宇的爱情问题上,相爱又不敢爱,徘徊莫定,直到高君宇逝去才得以解脱,却又痛悔永失爱人。在她的哭悼文中,一改以往东方女性温柔含蓄地表露感情的形象,而是以呼天抢地,撕人心肺的大胆直白震撼读者,构成了同时代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石评梅式创作风格。同时,石评梅的悲苦一生以及无性的多愁善感,使她的作品冷艳、凄清,充满“感伤”的情调。当然,石评梅的创作风格并非单一化,《我告诉你,母亲》这类诗歌便具雄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洁尘是四川知名的散文作家,自1997年以来,她先后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余部散文随笔集,她在其散文创作中展现出审美视角的不断轮动与转换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趣的文学现象。以她的《提笔就老》《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为理论观察对象,通过对其分析、评述和阐释,力图窥探作者散文创作的秘密,尤其是作者散文创作给予四川当代散文的深刻启示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西藏走过一趟的与走来走去的,进藏浅居的与年深日久的,究竟注目西藏的什么?马丽华在她的大散文《走过西藏》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回答:“每想起西藏,首先映入脑际的就是藏北风光:天有多蓝,云有多白,天有多低,云有多近……”,“多年的藏北之行使我获知了牧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