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距今九百多年前,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出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之。”“石油”一词.自此由沈括正式命名。正如这位杰出的科学先行者所预料的那般.19世纪末期.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出现.石油已“大行于世”,而石油资源的争夺与开采亦成为全球各国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石油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曾深刻地指出过,像石油这样的物质,仅仅把它当作燃料来烧掉,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石油本身的开发利用,也曾经历了一番不平常的遭遇,它那富有价值的各种成份,却被看成了最无用之物而被想方设法加以抛弃。石油的最早发现首先是在中国,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就记载了石油的发现,不过当时人们只是以浮露到地面或水面上的石油舀起来用来点灯。沈括倒是看到了“此物必大行于世”,不过还没有人大力加以开采,也就是还未能发掘出它海在的价值。国外…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科学时报》“科普新见”栏上读到了一篇“奇文”,《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本来,“科学与迷信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科学竟成了迷信,迷信竟成了科学。奇谈之一:“科学,也常常是迷信的对象”。理由是:“科学在大众中的形象恰恰是神!”“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尊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种态度,正是迷信”。我们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否写过“科普”文章,是否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写出来的“科普”,是不讲科学道理的“科普”,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建筑是一曲凝固的音乐,是一首立体的诗。”那么,套用这句话,不妨将目前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智能大厦比喻为“人类智慧的立体诗”。 美丽的名字 什么叫作“智能大厦”?为什么给它取了一个这么美丽的名字? 关于“智能大厦”,世界各国的专家们给它下了不尽相同的定义: 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的专家们认为:智能大厦是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4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  相似文献   

5.
这时一个念头蓦然在船长脑子里产生,于是他快步去找赛鲁斯。他发现这位生物学家的举止十分奇异:正站在墙壁旁用手掌抚摸。“赛鲁斯先生,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是谁准许您把放射性的物质带进飞船的?”“您说什么?”赛鲁斯露出了绝非做作的惊奇,“我从来没有携带过这种东西。”  相似文献   

6.
这是“高效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中的一个录像中的场景:培训师请一位女学员上台,让她把台上的一些大石头放进已经很满的容器里,容器里是一些小石头和小砂砾。这位女学员放进去一半的大石头后再也放不进去了,于是她问:“我必须把它们都放进去吗?”培训师说“不一定,反正最后要盖上盖子,东西不要溢出来。”女学员  相似文献   

7.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过很先进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与真人无异,还会表演节目,它的技术水平相当于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中所描写的第四代高级机器人。谓汝不信,《列子·汤问》篇中就有详细记载。书中讲述古代西周时期,周穆王决定到西边巡察,归途中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他的名字叫做偃师。穆王询问他擅长何种技艺,偃师回答说:“臣下目前正在试造一样很稀奇的新东西。”穆王听了当即令他次日将那试造的新东西带来看看。第二天,偃师准时前来谒见穆王。穆王看到随同偃师前来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便问道:“这个人是谁?”偃…  相似文献   

8.
<正>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的第二大城市,这个名字来源于荷兰语“断掌”,背后有一个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巨人,对来往的船只征收很高的交通费用,于是有一位年轻的勇士同巨人展开了战斗,最终砍下了巨人的一只手扔到河里。这就是安特卫普这个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法老的咒语     
在古代埃及,只有神的代表法老,才有权力发布咒语,据说这种咒语具有神奇的魔力。这就是“杜唐卡门的咒语”,它刻在法老墓室外的一块其貌下扬的陶瓷碑上,是象形文字:“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死神将展翅在他头上降临。”男一则绘在主墓的一尊神像背面:“我是杜唐卡门陵墓的保卫者,是我用沙漠之火驱赶那些盗墓贼。”杜唐卡门咒语的第一个牺牲者是英国人卡纳冯爵士。他是1923年4月15日凌晨死去的。距挂唐卡门陵墓  相似文献   

10.
沈国学 《金秋科苑》2013,(21):61-64
在宋元这个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最高的巅峰时期,人才辈出、成果卓著,而最杰出、最伟大的人物,要数宋代的天才大师沈括了。  相似文献   

11.
红斑大凤蝶:雌性的正常版本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4日消息,从一个翅膀是粉红色另一个翅膀是白色这一事实,你应该能很容易地猜出这种蝴蝶的名字来。但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人妖”蝴蝶,它生来就一半是雄性特征一半是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杭州)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通才。在古代史家的眼中,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如按近现代的学科分类,沈括曾涉足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学、乐律、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  相似文献   

13.
丽娜 《世界发明》2003,26(4):50-51
雅各布·拉比诺的手指向一个陈列柜,里面摆放着第一张计算机磁盘、第一台信件分检机、一个引擎用的磁粒子离合器和一块自动校准手表一这些只是他260多项发明中的4项而已。他指着一项又一项的发明,如数家珍般讲述它们的原理,仿佛这些东西只是在昨天才发明的一样。他说:“我是在1948年发明磁盘的,当时人们问我:‘谁会要这东西?’我对他们说:‘这是一种更佳的方法。’”正是这种渴望构思出更佳方法的心态激发了他80年的发明创造。他说:“我一直梦想着当一名发明家。”  相似文献   

14.
石头和棉花,本来是不大相同的兩样东西!但是簡直令人难以置信:硬帮帮的石头,經过人工处理以后,居然可以变成一种軟綿綿的,比重很小的、雪白的棉花一般的东西。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确实有这回事,这种东西的名字叫“岩石棉”。 烏黑發硬的爐渣和雪白松軟的棉花,也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但是人們也可以把爐渣(最好是高爐渣)制成棉花一般的东西,这就是所謂“矿渣棉”(如右圖)。岩石棉和矿渣棉,都可以称为矿物棉。矿物棉在中国也已經不是什么空想了。它不但已經研究成功,而且在鞍山鋼鉄公司和石景山鋼鉄厂的高爐旁边已經有了矿渣棉的副产品。不久以后,中国將有大量生产矿物棉的專業工厂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趣味科普     
幽默化学家逸事氧 气有一次,一位化学家对熟人谈起氧的发现问题。这位化学家说:“氧是在18世纪才被人发现。”这位熟人说:“真有趣。不过我想知道,人们在这以前是靠什么呼吸的?”实验的价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发电机的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知识有着执著的追求,为了一项科学研究,他常常百折不挠,这使得那些急功近利的人迷惑不解。有一次,他的一个熟人、税务官格拉道斯通,看到法拉第在做一个在他看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实验,便问道:“花这么大的力气,即使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回答说:“好吧,不久你就可以收税了。”手指温度计德…  相似文献   

16.
“龙”原是我国古代虚构的一种神异动物.鹿角、牛鼻、蛇身、鸟爪、有须有鳞,能兴云作雨是它典型的特征。世界上真正知道龙的存在还是近三个世纪的事。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1802~1892年)给它起了名字叫Dinosamrs,意思是“恐怖的蜥蝎”,这是因为这种动物形状象蜥蜴,体形庞大令人恐怖,我国古生物学家译成“恐龙”。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她的毁灭如晴天霹雳,炸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让他们倾听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歌。一、男权意识的集中体现:焦仲卿和刘兄刘兰芝生活在一个以男权制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在这里,男性好象天生高于女性。在男性面前,女性成“了第二性”:一种和男性不一样的人,一种低于男性的人,一种可以被男性专制的人,一种被男性任意处置的人。这是一种制度,一种习俗,一种弥漫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画鬼最易 古代有一位画家被请进王宫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你认为什么东西最难画呢?”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和马是最难画的,我画不好。”齐王又问道:“那你认为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画家说:“画鬼最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狗和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只要画错一点点,就会被人发现,  相似文献   

19.
周林 《知识窗》2008,(6):26-26
我国古代有避讳的习俗,通常,老百姓需避皇帝和皇亲的名讳。例如,“秀才”这一名词,当时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于是将“秀才”改称“茂才”,这在古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避讳的方法通常是将需避的字采取缺笔、空字或改字。避讳现象在医药用语上也时有出现,有些中药名或方剂(汤头),也因为避讳而“改名换姓”。这是我国古代的陋俗,  相似文献   

20.
澧阳平原,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上万亩亩产值过万元的“万元地”。澧阳平原,来了一位“葡萄神”,建成了“南方吐鲁番”。这位“葡萄神”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雪晖。石雪晖,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果树生理学,专攻葡萄栽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做“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石雪晖,在思索,不能再“进口”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吐鲁番等地可以栽种。南方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