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话是很受儿童欢迎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童话来源于民间,它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所以也可以称为“民间童话”(包括作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改写的“民间童话”)。逐渐地,作家吸取民间童话的优点,创作了新的“文学童话”。到近代,作家为了给儿童一些科学知识,激发儿童攻下科学堡垒的兴趣,又创作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4.
当“早期阅读”一词伴随着20世纪末的“图像时代”出现时,儿童图画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引起了教育家、图书出版商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儿童图画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萌芽与探索阶段;以想象、欢笑和个性化为本的发展阶段;温情浪漫、多姿多彩的创作高峰阶段。综观儿童图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早期阅读读本的创作有如下启示:应构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图画书创作良性工程:应体现民族艺术个性:应力求思想性、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华氏的儿童观是其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灵魂前存在”和“儿童乃成人之父”两大核心理念。华氏的儿童现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华氏本人的创作历程,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作家的创作,对改善儿童的处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华氏的儿童观为人类的救赎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琰 《文教资料》2007,(15):87-88
本文通过分析湖畔诗歌所包含的“儿童视角”在写作题材、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儿童视角”在其创作中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原因,说明了“儿童视角”对“湖畔诗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改革驱动了由传统向近代化变革的中国近代教育,开始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儿童为中心”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因受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及教法本身的制约和影响,教法改革呈现出繁荣与繁乱杂糅的势态。这些经验及教训能为当今各类学校正在进行的教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浙江籍作家仇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被蒋风称为“三四十年代重要的童话作家”。他的文学语言天真浪漫,拥有民族性的艺术气质。抗战期间仇重未曾间断的创作实践,不仅为抗战时期东南地区的儿童文学创作填补了空白,也使他成为战后中国儿童文学复苏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向当时儿童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在政治、教育童话盛行的时期,仇重的创作虽没有脱出主流创作思潮的藩篱,但他始终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念,立足现实日常生活关注儿童身体,结合中西各类元素,从“游戏”和“幻想”出发,尊重孩童的基本生命形式,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独特的开拓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创作童话是一种文人为儿童创作的童年话语,从根本上说脱胎于神话传说。创作童话包含了多方面来自神话传说中的原创文化因子,这是由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的相似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的相异之处、两种文体不同的产生背景和创作目的。又使得存在于创作童话中来自神话传说中的因子经历了过滤、变化、更新。对神话传说中的因子恰当的“扬弃”有利于优秀创作童话作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儿童化伴随儿童学的萌发而产生。儿童本位观念源于西方人主义思潮。贺宜于上一世纪50年代在我国首倡儿童化。茅盾主张儿童学顾及儿童特点,而不能“拔苗助长”。80年代班马提出“儿童反儿童化”观念和“小人读大书”现象,批评儿童学创作不能一味“浅显易懂”。成人化理论促使创作突破了昔日存在题材禁区,极大促进了我国当代儿童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秦文君是当今创作成绩辉蝗并广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和热爱的作家,她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创作,把儿童文学事业视为最美的事业。秦文君完全是用一颗爱心来创作的,她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能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秦文君又完全是用一颗童心来创作的,她极力宣扬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创作目的的“为儿童”和创作原则上的“少儿视角”。  相似文献   

13.
廖跃红 《师道》2023,(9):34-35
<正>儿童现代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研究旨在利用校园社团活动,构建儿童现代诗创作的学习共同体,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玩”中进行儿童现代诗创作,进而探寻新颖有效的儿童现代诗创作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学提供借鉴。同时,激发学生创作儿童现代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儿童现代诗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他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化交流大潮的激荡下,岭南近代诗人群体禀具了“创作个性新质”、“人格素养新质”和“学观念新质”。3种“新质”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崭新的近代诗歌题材时表现出特殊的表达能力与表达习惯,体现了岭南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异的风格,反映了岭南近代诗歌风格的历史性嬗变。嬗变后的岭南近代诗歌表现为史诗式风格、新组诗风格、杂歌谣风格等3种基本风格类型,它们是对中国传统诗歌风格的挑战、叛逆与超越,对近代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儿歌不仅让儿童身心愉悦,更让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受益匪浅。然而当前儿歌却面,临着创作“青黄不接”、演唱“无歌可唱”、传媒“寥若晨星”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应着重培养一批儿歌专业作家以创作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举办全国儿童歌手大奖赛以调动儿童的演唱兴趣;开通儿童音乐专用电视频道、增加儿童音乐网站以拓展儿歌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观是创作和研究儿童文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姿态和研究立场。儿童观是历史形成的。在“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指导下 ,中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显现出很大的差异 ,表明拥有先进的儿童观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儿童诗的创作自19世纪以来,主要有两个立场,即歌咏儿童的立场和抒发儿童心声的立场。无论从哪个立场出发,儿童涛作家的创作都可以概括为“表达儿童”,而这种立足于儿童这一主体的表达,正好契合了儿童心理和言语发展的需要,暗合了儿童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状貌有六大“热点”现象:即“玄幻”大论战、“青春小说”争鸣、“组合、系列”兴盛、“中篇小说”触底反弹、“动物小说”风行和“恐怖小说”涨潮等。此外,2006年度儿童小说创作还存在着题材、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面市的中国儿童小说已开始被岁月洗涤,是“经典”还是“泡沫”,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