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校中的文化冲突现已成为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所属社会群体把学校中的文化冲突大致分为代际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与阶层文化冲突。阶层文化是人们用来展示和确定自己社会身份的各种文化“符号”,它通过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及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阶层文化是社会分层的文化符号。阶层文化冲突是学生所属家庭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在文化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大学生呈现阶层分化等客观社会现实。家庭阶层状况、学校同辈阶层群体交往、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大众传媒等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相应的环境建设,如营造合理的社会阶层分化环境;增强不同阶层大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及共识,形成大学生阶层和谐;加强各阶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互联网等的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大众传媒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与社会阶层变更关系密切。新课程改革的知识选择反映着新中产阶层的意愿:从注重学术性知识向更多地关注生产性、实践性知识转向;从重视传递定论性的知识向关注学生的探究性、经验性知识转向。这是倾向于满足新中产阶层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地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巩固和增强现有新中产阶层的力量,有培养技术和管理新贵的倾向,对迅速壮大新中产阶层的社会发展要求响应不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孤独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间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对730名2~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启示,应该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协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层面,父母应为子女提供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校中的文化冲突现已成为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所属社会群体把学校中的文化冲突大致分为代际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与阶层文化冲突.阶层文化是人们用来展示和确定自己社会身份的各种文化"符号",它通过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及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阶层文化是社会分层的文化符号.[1]阶层文化冲突是学生所属家庭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在文化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双一流’大学新冠疫情调查”项目组于2020年6月面向全国15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收集的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积极进行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抗疫行动,表现出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活动,呈现出优势阶层“舍财”、弱势阶层“力行”的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在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发展,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积极倡导父母对子代的温暖与鼓励型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消除父母过度保护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伟青 《成才之路》2023,(8):141-144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家校合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措施。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加强“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学生家长积极优化、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要提高家庭教养执行力,减轻子女的升学压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文章在分析学业负担和家庭教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业负担造成影响的成因,探究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措施,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网成瘾是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杀手”,它已成为当前社会问题之一。从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可知: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诱因之一。采取宽容、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家庭教养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模式、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心理学工作者及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则从意向活动与认知活动两种心理活动层面研究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对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的不同影响。不同阶层即不同社会背景(一般用父亲职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22年2月刊发的《“习相远”的童言:儿童言语习得的“阶层”差异》一文,我收获颇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翟毅斌老师从“阶层差异”的视角,以“儿童的言语习得”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学校教育在儿童言语差异分化问题上的责任担当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国高校层级模式的形成、院校分层与阶层流动、自主招生与社会分化问题,旨在说明由政府推动形成的高校等级模式使高等院校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使高校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自主招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处于社会底层家庭背景中学生的参与,加剧了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5.
徐晓军 《红领巾》2004,(2):60-64
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最终依据,依据社会的两种主要矛盾,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可分为功能性分配与政治性分配两种类型.在分析其基本特征及二者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推进的是分配方式上政治性分配的部分退出与功能性分配的渐次渗透,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分配结果的变化,从而使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相应的分化与变动.随着功能性分配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必然走向一个存在巨大的中间阶层的稳定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回族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提倡一种对孩子较为“粗放”的教养方式 ,回族父母在儿童教养过程中要求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不粗暴干涉孩子 ,防止了对子女的过分保护、溺爱。这一切 ,使得回族的家庭教养方式蕴涵了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征 ,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当代教育工作以许多启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受到教养观念的影响 ,教养观念对于教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就回族教育精神来说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回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过程中 ,长期过着艰苦动荡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 ,哪里就成为他们生息奋斗的家园。从元朝的“军屯”、“民屯” ,经过明王朝至清…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其教育有效性基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可从家庭与学校教育价值的和谐、家庭教养方式的完善与家庭育人环境的改善三个方面,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与家庭转型过程中,以“8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父母在家庭教养实践中逐渐抛弃传统专断权威型亲子互动模式,积极探索形成了“策略型民主”亲子互动模式。在明确的教养目标指引下,父母既保持基础权威,又通过民主沟通方式推动子女“成人成才,争先培优”。亲代教育、父职参与、夫妻协作、家校协作以及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补充是此种亲子互动模式的实践基础。教育竞争卷入与教养责任的家庭化、对传统教养模式的反思以及家庭情感性面向的增强、数字社会背景下与智能手机“争夺”孩子是此种亲子互动模式成为一种理想教养模式的生成逻辑。在“理想教养模式”背后,教养责任的家庭化、教养的过度精细化与去公共化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聚焦“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主题开展研讨,呈现如下一些思考。一是革新育人理念,立足时代、尊重儿童,把握育人方式变革的重点和方向;二是重塑学校管理,积极回应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持续优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工作;三是优化课程教学,基于育人导向推动课程建设走向科学系统及“个性定制”,同时聚焦关键环节撬动学与教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