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提高援助有效性逐渐成为发展援助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关注非洲民生问题,是中非合作的基础领域,对中非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意义。本文基于援助有效性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以中喀教育合作为个案,对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其成效,并提出中非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10年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双方的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推动中国和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领域不平衡、人文合作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文化差异带来误读等问题。鉴于此,应该加大对人文交流合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文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文交流合作计划、拓展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与范围、支持和鼓励非官方主体参与人文交流合作,更好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2015年,非盟推出的《非洲愿景:2063议程》规划了非洲大陆发展新未来.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职业教育援助力度,通过在非洲援建职业教育机构、派遣援非教师、开展各类对非培训、提供教育物质援助等,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取得很大进展,为中国教育“走出去”起到了示范作用.加强对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对于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非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和产能对接,促进非洲的民生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已同五十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双方的教育往来从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今天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在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5.
浙江师范大学以中非传统友谊与合作交流为背景,以非洲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国家教育部、商务部的援非政策为指导,以浙江的人文经济与地域优势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为基础,以教育部的教育援非基地和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学》学科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教育援非,促进中非合作交流,为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中非友谊作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非洲外交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洲留学生与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特点不同,结合非洲留学的特点,调动积极性通过多途径的方法巩固非洲留学生生源,并扩大招生渠道。  相似文献   

7.
成立前景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从此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合作和青少年交往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开展与非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合作的基本路径有提供奖学金、远程教育、积极参与非洲高等教育的机构建设、建立卓越中心等。发展至今,印度已经对非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网络,合作中突出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非洲高等教育的印度模式逐渐显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得到重视。基于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思考,我国对非高等教育合作应该把来华留学与在非洲建立实体机构结合起来,院校之间的合作应尽量领域集中,合作中可利用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优势,鼓励中国的智慧教育走出去。此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必须加强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避免西方化。  相似文献   

9.
教学意义上的交往,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动态的合作关系,它赋予教学尊重与信任、倾听与言说、交流与共享,是开启师生创造智慧,创新课堂的钥匙。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交往相互了解、认识,在尊重、理解、体谅和交流的过程中,沟通教育情感,渗透人文关怀,活化教学因素,形成灵活、多元、开放、创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历史交往的主旋律。自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坚持世界历史理论原则下,新型中阿合作主张进一步开展对外交流,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拓展各自的发展领域。2022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充分体现了中阿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充实深化。本文认为,新时代的中阿合作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但区域性合作仍持续加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抓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从经济合作、治国理政、人文交流等方面入手,探寻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中非友好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坚持秉承平等互利、应其所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双边为主兼顾多边五大原则开展与非洲的合作,合作方式涉及人员、财物、信息和结构等整个教育系统,致力于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全方位双向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但同时,中非教育合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方参与主体单一、合作的不平衡现象、中国对非洲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留学生在中国的教育和援非教师质量堪忧、执行机制模糊、评价机制缺失、西方国家对中国参与非洲建设频频作出负面报道等等。此外,现阶段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且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初期介绍和描述阶段,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仍比较薄弱,有待加强。许多新的研究问题,如合作中政策话语的转变、中国和西方传统援助国在与非教育合作中存在的异同点、科学管理机制的创建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同时,中国作为新兴的教育援助国,有必要厘清对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部机制,进而促进未来与多边机构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2.
蒙梓 《神州学人》2017,(7):36-37
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在京召开,机制双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共同主持。刘延东宣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会议发来的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德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两国建交45年来,务实合作不断加深,双边关系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双方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拉近了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是双方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取得显著成绩。在中非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双方高校发挥重要职能,积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稳步增长、科研合作项目成果显著、民间友好关系得到加强、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已逐步建立起教育合作机制。展望未来,中非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与机遇。双方可充分发挥“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平台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育创新人才、加强人文交流,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质量前行,为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下新的友好篇章。中国和非洲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渊源流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对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与东盟形成了制度化的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建设了多样化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拓展了丰富的教育交流合作内容,深化了多类型的教育务实性交流合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重视双边高层引领、构建多元主体互动框架和发挥教育交流合作的外交功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双方应继续完善顶层设计与保障制度,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以教育为媒深化双边人文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非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过去同为反帝、反殖统一战线的战友,进入新世纪,双方在原有友好交往的基础上开展了能源外交,以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和非洲分别为能源输入国与能源输出国.因此,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前途光明.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能源需求的新形势,双方需要进一步沟通以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非洲教育合作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是中非合作框架下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非双方建立的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关系。中非教育合作本着量力而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旨在促进非洲社会的自主发展。中非教育合作在政府层面的高层互访、院校的交流和科研合作、留学生的双向流动、派遣援非教师和赴非志愿者、对非人力资源开发和非洲汉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非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非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高振国 《考试周刊》2013,(50):56-57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增进感情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研究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方法及相关做法。  相似文献   

19.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重要桥梁,是不同民族减少误解、增进友谊、加强互信的重要渠道,对和谐世界建设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是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通过教育、文化和人文等活动交流思想和经验,以达到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人文交流正在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近年来,我国创造性地与世界有关国家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成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一大创举,以及深化中外相关领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和谐世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中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成效显著,中英、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实现重大进展,正不断推动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本刊根据教育部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有关情况新闻吹风会材料,教育部有关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吹风会材料,以及教育部网站相关信息,对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一直都是中国对外政策与外交战略的重点,中国在非利益从结构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及文化利益,中非交往的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利益重点不同,即中国在非利益具有长期性、成长性和阶段性的特征。随着中非交往的不断深化,中国在非洲涉及的利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扩大了,并且在扩大的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非洲对于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维护、协调、巩固和发展中国在非的利益不仅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中非友好交往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