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了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的能力。普通公民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人物,"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使得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探讨强势来袭的"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媒介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的变革能够改变媒介生态环境,同时也促使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冲击带来的改变对于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新闻记者执业理念也亟待重塑,其中既有危机也有机遇。面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每一个新闻记者和信息传播者都应该与时俱进,意识到必须重新定位职业记者的角色,用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的理念重塑和身份确认。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的种类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既给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才能使广播行业更好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广播记者的角色转型对广播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广播记者只有创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广播媒体发展。那么新媒体环境为广播工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转变?广播记者如何应对潮流趋势,更好地带领广播媒体持续发展?本文将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的原因、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的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的价值,深度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出镜记者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出镜记者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义自己的处境,如何适应新传播环境做好角色重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做出策略与技巧的解析,希望能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新闻媒体已经逐渐地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形式也从传统的大宗媒体传播转型到了新媒体信息平台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媒体进入到了大众化的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媒体传播中所诞生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体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也逐渐增加,换句话说,传统的媒体记者不得不面临着角色转变的危机。同时,传统媒体记者的角色转变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大趋势,不转变就会导致自身媒体传播技术的低效率化,进而跟不上媒体信息的发展。本文正是就如何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促进传统媒体记者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为传统媒体记者的角色转变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相似文献   

6.
商业化阴影下的中国下一代记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商业化的媒介环境中,今天的记者充当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中国步入web2.0时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资讯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背景支撑,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作为技术手段的一种全新移动终端成为全新的媒介,这种媒介本身便作为一种信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记者这一职业,正好成为新旧媒介碰撞期最直接的出发点,其职能的思考,角色的转变,是媒体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面对多变的信息环境,记者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记者角色的转变情况,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出发,对"引导者"公民性"和"整合者"三个全新身份进行了分析,旨在找准记者的发展方向,充分提高记者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实现职能转变,将成为传统媒体深入发展的突破口,而传统广播电台媒体的转型,首无要实现的就是广播电台记者的角色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传统媒体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更强调记者责任和舆论引导力如今,微信、博客等新媒体信息越发活跃,每个个体不仅可以经济便捷地接收获取信息,也可以经济快捷地以多种方式制作传播信息,参与新闻生产,进行“信息传播”。“草根新闻”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欠缺、新闻资源有限等缺陷,也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但,这之于当下的记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对广播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了应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广播这种传统的媒体需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思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广播行业中,广播记者的转型是决定广播行业转型的关键,使广播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就广播记者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角色转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慰蔚 《视听界》2012,(3):97-98
广播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技术和体力劳动过程。前期新闻策划部门对各种政策的研读、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价值的研判、新闻源的搜索,中期记者深入采访调查、选择新闻角度、捕捉新闻点,后期技术部门的音响制作等多个环节,体现着策划、记者、编辑、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本文就广播新闻记者的工作做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姜德锋 《新闻传播》2004,(12):38-39
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影响力的增加,人们对记者这一职业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方面,媒体和记者成了百姓心中的“报青天”,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记者”成了许多群众的信条:另一方面,对记者和媒介道德操守的指责批评,也时有所闻,去年公布的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十一名记者的受贿行为以及前一时期湖南娄底市记者伍新勇被判刑的事件,更使记者的职业道德危机问题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连线报道是广播以"快"和"活"的特点适应媒介竞争形势的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是做好连线报道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道,记者在连线中一般以"我"的身份亮相,他是"在场者",也是"观察者"、"体验者";他是"采访者",也是"被访者"、"讲述者"。记者需要适应这种角色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融媒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迅猛发展势头的冲击,传统媒体中所有工作流程上的相关工作职责与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下受到挑战与颠覆.其中,报纸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喉舌"这一角色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导致纸媒记者这一职业需要适应全新的媒体环境,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信息获取路径、与读者的关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融入性的调整,以确保纸媒记者在融媒环境下依旧具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融媒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迅猛发展势头的冲击,传统媒体中所有工作流程上的相关工作职责与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下受到挑战与颠覆.其中,报纸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喉舌"这一角色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导致纸媒记者这一职业需要适应全新的媒体环境,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信息获取路径、与读者的关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融入性的调整,以确保纸媒记者在融媒环境下依旧具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微博平台上记者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的自我认知加上其他微博用户的期待,促使记者在微博平台上主动去建构并呈现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中记者的社会角色,形成了包括微报道、微扩散、微审核、微力量、微革命在内的"角色集",使记者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满熠 《新闻战线》2020,(17):100-102
现场报道是传统媒体传播效率较高、纪实性最强的报道方式之一,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点,能为观众带来生动形象的视听体验。现场报道要注重发掘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贴近受众需求,促使受众主动传播。要调动受众的情感共鸣,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传播手段去激发受众的兴趣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20.
杨杰 《新闻窗》2011,(5):34-35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工作性质有别于一般记者,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应对复杂的局面、多种多样的采访任务,怎么样快速地融入驻地,与驻地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有更加强烈的角色意识,笔者作为贵州都市报黔南记者站一名记者,对怎样做好驻站记者,怎么样树立驻站记者的角色意识,浅显的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